文章

火星紀事 – 置之死地而後生

Martian Chronicles

自從近年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重新出版,很多經典科幻作品也重出江湖,如艾西莫夫的《帝國》系列、克拉克的《拉瑪》系列、海萊茵的《銀河公民》。而最近則看到布萊伯利 (Ray Bradbury) 的作品《華氏451》和 《火星紀事》

《火星紀事》是布萊伯利的成名代表作,裏面由一連串短篇所組成,記錄了人類探索火星、建立殖民、經歷毀滅、重建家園等等的過程中的點點滴滴。在這些經歷當中,我們看到人類的社會文化特質,優點與缺點,希望與理想。

人類多次的探索火星未竟全功,但他們帶去的傳染病 (水痘) 卻令大量火星人死亡,使殖民得以成功進行。於是就像是玩遊戲得到了第二次機會,人類在火星上重新建立起其文明。對於很多殖民者來說,他們其實是為了逃避地球上的種種:以道德風氣為藉口焚燒書藉控制思想,對黑人的歧視與不公平,國家之間無日無之的鬥爭,人類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的性格等等。在火星上,這一切都由零開始,人民又感到了一股自由的氣息。

雖然在火星上得到重生機會,但人類在此所建立的一切,跟地球越來越似。殖民者並沒有自省過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沒有理解火星人文化,只是建立起另一個地球。本以為脫離了地球,其實還在控制之中,因為思想是根深柢固的東西。火星變成了人類專用的星際酒店。

直到地球發生戰爭,火星的殖民者眼睜睜看著天上的地球在烈焰中燃燒。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部份人立即乘坐太空船要回到地球,或為救亡,或為親人。火星上只剩下零星的人類,又再次變得一片死寂,孤獨而深沉。最後僅餘的幾個人類回歸到火星,看著水中倒影,反映著的那些火星人……

本作品所記之事,不是偉大的英雄出征太空,而是從生活角度描寫普羅殖民者,給人寫實而又富人情味的感覺。看著火星上的種樹人、到空屋冒險的小孩、旅行用品店老闆等等,我們更能感受到其社會文化和人民質素,從而更能看到作者對於人類文明的看法。

作者並不著緊於科學理論,而是以兩個不同星球的文明為寫作背景,從而自省現今人類的處境。在作者的眼中,火星人懂得生活與藝術,與自然融和,與世無爭,懂得心靈感應使他們更明白他人的處境。不難看出,這是作者對於理想人類特質的投射。雖然在他手中的人類到最後幾近滅亡,但置之死地而後生,僅餘於火星上的人,仍然有機會作出改變,進化成為火星人。

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