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Google Blogger 聚會 -「搞搞震,無幫襯」

Google Blogger
Meeting

[警告:這篇擺到明是我與 Google 在扯貓尾之作]

Google 搞 Blogger 聚會,已令我覺得有點奇怪。如換轉是「 Sina 搞 Blogger 聚會」,大家應該也覺得很理所當然吧!因此也想一看究竟他們想幹甚麼。經過昨天的聚會,大概知道他們的目的是甚麼了,但事實上,我覺得他們有點找錯對象?

這次聚會的主要目的,算是首次官方在香港宣傳 Google 的產品吧。他們請來了其軟件工程師 Jeremy 來講解 Google
的目標理念、產品和服務等等。然而,他們這次請的 Blogger 大都是寫技術類文章的,很多都是 Google
產品的用戶,對於其所介紹的已經非常熟悉。因此,開始的這個介紹環節是有點「無聊」。

然後就直入問答環節,不過正因大家都很熟 Google 產品,對於剛剛的介紹根本沒有太多問題,我自己也沒有準備過要問甚麼。而據公關公司 Hoffman說,他們其實想知道我們這些用家對於 Google 服務的使用情況和意見。

不過,我貪玩,又見有工程師在場,為免冷場,問了一些「吹水」問題,正所謂「搞搞震,無幫襯」。以下是憑我所記得的問答,不過因為沒有筆錄,所以也不是 exact wording,只是大概意思,可能不準確,有錯請指正。


何時 out of beta?

因為創辦人對於服務質素要求很高,對於他們仍未滿意的服務,還會在 beta 狀態。他們會努力收集用戶意見和開發。

YoutubeGoogle video 會如何發展?

兩者都有不同的用戶群,所以未必會合拼,但會讓他們自然發展下去

Google 如何看 Book Search 引起的爭議? Youtube 呢?

現在正是一個「轉變」的時期,Google 會尊重 copyrights,亦會推 Fair Use。至於 Youtube 上的侵權內容,他們會努力做好 restriction 的工作。

Jotspot 的發展會如何?

沒有正面回答,他問我們知不知道 Jotspot 的老闆是誰,原來就是前 eXcite 的老闆,早已上岸。言下之意,是 Jotspot 將會被冷落?

Base 的目標其實是甚麼? Checkout 的發展又如何?是不是目標發展類似 eBay 的市場?

Base 是由 Froogle 而來。現在網頁上大多的資料都是 unstructured
的,即人看得明白但機器看不明白。而在推行 Froogle 的時候開始有了 Structured data,所以便想開發一個比較通用式的服務,即現在的 Base。

Checkout 主要是美國服務,但比較難推行。至於香港,連網上購物也不夠流行。

並沒甚麼目標市場,只是將覺得好用合用的軟件推來來給用戶而已。

Google 會否推出 Storage 服務,如 AmazonS3

他反問,要收錢的話,我們會有興趣嗎?是否有這個需要呢?

Google 應用服務的開發,是否基於同一套開發架構之上?因為在服務之間的運作好像不夠緊密。

[問此題是因為最初 Google 服務給人的感覺是東一個西一個,但事實上近已有不少整合工作,所以也是白問罷]

一些服務如 Gmail、GtalkCalendar 已經是很緊密,資料可以互通的了。

Google 如何與外界的網絡服務聯繫與整合?如何看 Semantic Web?

Semantic Web 是很好的概念,如果可以在一開始就實行就好,但是現在已經「騎虎難下」。Jeremy
說在有生之年應該看不到啦,Semantic Web 還是想想就算了。

Linux 和 Firefox 是否 Google 的「盟友」?有說 Google 其實是想連同 Linux 和 Firefox 陣型打倒 Microsoft ,Google 如何看?

Jeremy 問我們知不知道 Google 的伺服器是甚來的?我們說 Tomcat,因為確實見過 Google 出現過 Tomcat
畫面

。他回應說這應該不是主要搜尋功能上見到,因為那些 Web 伺服器是自家開發的,曾想將此一伺服器open source,但礙於整個軟件很難分拆出來,所以還未能做到。而他們的伺服器都是用 Linux 做 OS 的,性能良好。

至於 Firefox,他們認為是很優良的軟件,很值得推薦給用戶,並沒有甚麼計劃要打倒誰,只是單純想將好的軟件帶給用戶而已。

美國很多 Google 服務都可以靠 SMS 連接到用戶手機上,香港又如何?

他舉例,如在美國想看電影,他們可以即時用 SMS查詢 Google
電影院地點、時間、影片等等。但畢竟香港如想推行類似服務,就要與電訊公司合作才可以,比較難。他也即時示範了 Google Calendar 發送訊息到手機上的功能。

我們也說,其實很多 Google 服務一推出,我們也只能單單羨慕,在香港用不到。公關公司就說,其實最近的 Google 服務已很快就有中文版本了。不過說到底,Google 沒有駐港工程師和辦公室,要本地化還是很難。

Google 覺得機器能夠做到人類般的翻譯嗎?

[這是在不知怎地談到翻譯服務後,我問的一條「科幻」題目… Jeremy倒答得相當認真]

其實即是在談 AI 的問題啦。Jeremy 說到目前為此,AI 的發展其實沒有怎麼進步過,所以 Google 也只會用一些 Brute force 和統計的方法,暫時去做一些好像有「智慧」的功能。他認為 Quantum computer 的發展可能會帶來一點希望。

會像 sina 或 yahoo 那樣搞本地社群嗎?

公關公司也很關心我們對此的想法。不過,在我們眾人自問自答的討論過後,大都趨向於說,我們比較喜歡 Google 的「不干預」政策。


以上有很多問題都是我問的,其實完全偏離了他們「介紹 GMail」這一目標,說起來真不好意思,請有關方面多多包涵。至於為甚麼選擇 Blogger 來搞聚會呢?公關公司方面認為,我們或可代表香港網民的意見。但我覺得,我是網絡「邊緣人」才對,現在既不上 Newsgroup 也不上 forum,潮流最興的知識+ 我也沒有玩過。每天主打看 blog 寫 blog 看外國科技新聞,完全是跟「主流」脫節啦。所以,我覺得他們有點找錯對象?

說回正題吧!我認為 GMail 在剛剛推出可收 Pop 的功能之後,才可以真正吸納到一些用戶「轉台」。因為這功能使人們不用放棄他們現有的電郵地址,背後用 GMail 來收,然後用 GMail 「替名」地寄出郵件。這也得看 GMail 收 Pop
的反應能力如何,如果太慢的話,還是會有轉台的障礙。

另外,如有心搞本地市場推廣的話,真的要好好考慮使用 SMS 做其服務連接。我最期望當然是本地的 Google Maps搜尋,配合商店、戲院、食肆等等。雖然說日後會有 Wifi
服務,但並非每個人的手機都會用來上網吧。

Google 送了些紀念品給我們,當中有「實體」Google Calendar、水杯、筆和筆記本等等。但當我和 天佑 見到那筆記本時,才驚覺沒有投訴一下 Google Notebook

延伸閱讀:

回應

  1. 以另一個角度來看,一般網民未必主力用 Google 服務,例如 IM 會選擇花巧的 MSN 而不會用 Google Talk / Chat,會較喜愛 desktop 軟件多於 web app,有 MS Word / Excel 為何要用 Google Doc & Spreadsheet 等。

    反而是我們這群人才是最先使用這類服務的,希望藉著我們的 blog 把用戶群擴大吧。

    另,應該是幫「襯」而示是幫「趁」。 :P

  2. 據聞台北的 gmail 聚會﹐請來的也多數是技術達人﹐看他們的日記﹐大多都說「會不會找錯對象了」﹐這個現象挺有趣的。

    另外﹐美國 sms 或其他電話服務﹐香港一般人只是不懂連接來用啦﹐不是不能用。稍加點 voip 工具﹐幾乎可以不用花錢﹐就可以經 gw 駁上了。只是真的很不容易設﹐有機會我也打算講解一下。

  3. lxb: 期待鴻文!我也想知如何可以「不花錢」連接!

    不過,單單有 SMS 還是不夠,沒有本地化服務始終差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