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eryl Streep 的 Mamma Mia!

之前已看過舞台劇版本的《Mamma Mia!》,氣氛相當不錯,而電影版也很成功地將這個開心、充滿活力、青春的氣氛帶給觀眾。

一向覺得音樂劇,劇情還是其次,最重要是歌曲與情節的融合。這個融合在電影版會更難,因為我們看舞台劇版本,人們唱歌是很理所當然的,但電影版因為有更真實和人物,就要克服無端唱歌的突兀感覺,方法是加入更多幻想成份。我覺得《Moulin Rouge》和《Chicago》在這方面都做得很好,而《Mamma Mia!》則中規中舉,劇情歌曲轉接不太自然,需要適應,到後面則漸入佳境。

不得不再驚嘆 Meryl Streep 這位「十項全能」,已經五十多歲 (她比三位男角都要年長…),仍然可以又跑又跳又一字馬,真的「only seventeen」(見圖)!原來她唱功也不賴,再加上她的演技,使她的演出錦上添花。一曲 《The winner takes it all》 唱演皆備,觸動人心。跳得、唱得、演得,實在太厲害了。

記得在 Youtube 上看過 Meryl Streep 有關此電影的訪問 ,談到《The winner takes it all》的演出,主持人問她在這方面有沒有甚麼特別方法去演?她回應其實是很自然的,因為音樂直接觸動情緒的。平時演戲,演員需要構想情景,揣摩角色心理,培養情緒。但音樂劇裏音樂一起,情緒自自然然準備好,演唱很容易就融入,感情自然地流出。我想,這也是為甚麼很多音樂劇即使劇情薄弱,卻仍然能夠感染很多人的原因,音樂是情緒的增幅器。

Sophie 的演出也很不錯,人靚歌甜,青春無敵,只是略嫌演出有點誇張。三位疑似父親就給比了下去,演出還可以,但唱就有點吃力了,還好這些都是流行曲,唱功要求不太多。

[Spoiler start]

影片的結尾,模仿舞台版的演唱會,還有 encore 部份,很有驚喜。不過,我看那場人都走了大半,氣氛也減半啦…

[Spoiler end]

正如上文所說,故事其實是有點薄弱,不過歌曲還算很配合,就看大家喜不喜歡 ABBA 的歌了。我其實也不是 ABBA 的歌迷,不過也蠻熟悉《Mamma Mia!》裏的幾首名曲,看得聽得也過癮!

送上演 Sophie 的 Amanda Seyfried 在片尾獨唱的《Thank you for the music》:

回應

  1. 觀察所得
    也許是黑洞產生器的陰影籠罩
    暴民似乎開始對成熟女人有更多的賞析
    記得銀河鐵道999嗎?
    是一個男孩蛻變成為一個男人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