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End of Wave

結果一年後,Google 要關掉 Wave。

財雄如 Google 通常都會留下那些實驗項目繼續運作,但 Wave 面臨關閉命運,我想大概是開發和維護成本太高,而 Google 見不到 Wave 前路如何?

公開之初,Google 也不知 Wave 會變成甚麼,她們將決定留給開發者社群,讓社群形塑 Wave 的面貌輪廓。然而一年過去,Wave 仍然是面目模糊。是開發者還沒有意念?還是 Wave 的本質太過萬能,結果萬萬不能?

我仍對 Wave 的概念很讚嘆,因為她確知「對話」為網絡核心。觀乎電郵、論壇、blog、微博、facebook,無不是書寫與回應。網絡著重對話,為交換意見,共同協作,甚至實際上很多工作都在對話中完成。Wave 著重加強這部份,加入歷史、實時回應、機器人等,確是合理。

只是對話實屬抽象概念,Google 自家打造的 Wave 用戶端,只不過其一實踐。Google 也明白,所以在開初宣傳時,已說明有關 protocol 與 platform 的部份。不過對於一眾用戶來說,Wave 的用戶端才是確確實實見到的東西:很慢、要頗多資源。再加上日常已慣用電郵、文件工作,路徑依賴很難跳船。Protocol 和 Platform 部份,則要與外間合作,發展需時。

令我疑惑的時,既知道這些東西發展需時,為何一年就要關掉?我感覺 Google 好像對開發越發沒耐性。突如其來熱推 Buzz,糟網民冷待後現在又盛傳新品 Google Me。這是完全依外間反應來開發嗎?Google 的失敗產品其實也 有夠多 了。

還好的是,Wave 的一些部份是 open source 的,生命還是得以續傳。一項科技由發明到通用,要靠天時地利人和,Wave 或許真的生不逢時,又或者十年後時機成熟時,我們又會看到此概念重新包裝。

回應

  1. 我想是 Wave 真的太先進了, 開發人員和其他軟硬件都配合根本未跟上而出現無用至之地的情況

    wave 的潛在直接對手不是 email 或 Messenger 一類的 IM, 而是 webex, twitter, 和 office 這種更即時更多人配合式的應用, 多層次的應用

    甚至 wave 根本應該先整合進去 google docs 而不是獨立一個 app.
    仔細想, wave/wavelet 其實好比 Microsoft 的 OLE/ActiveX 容許程式之間的橫向整合, 這也是 Office 最強大的功能之一

  2. 根本就是擺錯焦點。 IO 本來就是技術會議,現在變成公關 show 一樣,所以非要用 HTML5 弄個靚靚 client 不可。Google 說因為得不到期望所得的回響所以摺 Wave,就說明他們擺錯焦點。

    一年就摺,太快了。假如技術理念是如此偉大,一年怎可能成熟?

  3. 眼看這兩年被後起之秀facebook搶了鋒頭,而且在可見的未來似乎仍是facebook跑在前面,google怎能不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