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玩你咋」 – 告白

通常來說,看到《告白》故事介紹說,女教師在飲品落毒,向班上兩個學生報殺女之仇,都會即是引起思考:教師可以這樣做嗎?學生為什麼犯罪?這樣復仇公平嗎?諸如此類。然後你入場,希望知道故事來龍去脈,可以幫你得到判斷,又或者從導演的視覺得到意見,以放下心頭大石。結果是,那大石仍然未放,最後剩下一句「玩你咋」。

會這樣子,是因為電影並沒有尋求解脫的答案。它只是丟了問題,說給你這事情如此這般發生,又從各人視角去看他們的心路歷程。感覺就像將角色放入波子機,將球彈了出去,在機關裏跌跌碰碰,來回反彈,給那控制棒玩弄一番,然後玩完。

但人不是波子,不會只是按著刺激反應,是會改變的。我們在心裏渴望,經歷如此事件,這些角色總有些改變甚麼的,或得到教訓、或悔改、或變得更狂妄、或想通了甚麼。但結果是復仇的火仍在燒,對母親仍在依戀,自尊心仍然低落,死者更不可能復生。在電影中你知道,人就是會這麼壓迫、墮落、黑暗、絕望,冷冷冰冰,沒有改變,沒有出路。

同樣冷冷冰冰的,是那 MV 手法。本來這手法是可以渲染情感,但由頭到尾也是如此,除了感覺很膩,看上去也很累人,結果連那要放大的情感,看上去也很虛假,很冰冷。

我不想做道德佬,指責這電影太壞,訊息太負面,沒有省思甚麼的。你可以在細節上,談老師與學生關係,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溺愛痛愛會對少年人做成甚麼影響等等。但當你認真的深思剝開表皮,卻發現內裏是虛空的。那些所謂問題,經典不過。不單是角色們沒能得到改變,我們也沒能得到甚麼,只剩下虛無。我們就變成一粒波子,在電影機關裏彈來彈去,「玩你咋」。

update: 再想一下,我覺得電影連問題也沒能丟出,又或者丟得無力,又或者丟太多問題沒焦點…

回應

  1. 但問題是「能解決嗎?」
    其實大家都知道那些事情並不是輕鬆提一兩個方法就能解決的吧? 電影還沒看, 只是從小說的角度出發。「為甚麼會這樣?」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已經是不錯。我們一直相信熱情能夠打動人,只要去努力就能改變世界,但文本卻告訴我們「不可以」熱血教師企圖令學生走出「自閉」,但其實你做得愈多對方愈受傷。父母以為愛是萬能,但所謂的愛其實只是自我投射。愈「愛」得深,愈為對方「付出」,對方反而更難以走出框框。村上龍的《最後家族》也提出了相類的看法, 孩子是隱閉少年,父母愈是去「關愛」他,他愈是覺得你甚麼都不明白。反而你不去理他,更令能他去面對自己,更能夠以自己的力氣成長。《告白》沒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但至少它提出了問題的中心。若是企圖去說明如果解決,很多時那些解決的法子都是空想,做了其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令問題更深。至少,這部文本在這方面是真實的。若是洗去了苦悶,才而會變成道德教化,更形虛假。

  2. 我不求有解決方法,因為要電影去判決是不對的。好的電影和好的老師一樣不說教,是要引導觀眾學生去思考問題。

    其實我寫錯,我覺得戲連提出問題的能力也沒有, 所以感覺虛無

  3. 電影要帶出的,正正是這種現實中的虛無:故事中沒一個人犯法,但造成了這樣的結果。

    一開始帶著電影要表現社會問題的有色眼鏡進場,自然會覺得《告白》咩都無做到。電影更加不是要引導看倌思考問題,將教育的責任加諸電影,是無理的。

    電影好好呈現故事內的現實就好。慢鏡、空鏡的MV常用手法,感覺如何見仁見智。

    只怕你那種要反映問題、教育社會的電影要求,糟塌了更多好的電影。

  4. 我意思是《告白》本身虛無, 並不是說它描寫虛無很深刻,它描寫虛無也是無力的

    電影的表達手法,當然是與內容緊扣的,不是一句見仁見智就算。

    電影當然不需具有教育功能,更不需判斷對錯,但也未至於了無意義。好的電影,是會令你看完出來覺得有意思,《告白》既沒有提問題,人物也寫得刻板,結果竟然只淨娛樂成份, 令人此料不及。

  5. 我都有睇呢套, 但真係睇唔到套電影有什麼重點, 只覺得有點無所適從.
    在腦海中都沒有留下什麼深刻印象, 反而朋友卻覺得很有共鳴, 可能因為他從事社會工作關係.
    Anyway, 我是在無意中看見你的BLOG,內容很豐富.

  6. 我倒是覺得很好耶。根本不需要要求戲去「表達甚麼」, 因為它是自動引導你去「思考它想表達甚麼」。而且我也找到一個圍繞整個故事的主題。

    一開始, 老師就寫得很清楚了:「命」。站在老師的視角, 她的意思當然是「奪走生命的代價, 我要你們好好嘗還」。

    兩位孩子的所表達的「命」, 就是他們決定殺人的一刻對於「奪走生命」這個行為的態度。最後, 他們的思想和行為, 決定了自己無法回頭的「命運」。

    兩位母親的「命」, 暗示了「教育以及和孩子相處的方法, 對他們將來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有生活就先得有生命呀)」。更直接的明示, 奪走兩位母親的「生命」的, 正是他們製造的「生命」(兒子)。

    露娜希因為生活幸福, 所以「找不到生命的價值」、覺得生活很沒有意義。所以對於殺死父母、自殺以及被殺, 她的表達也理性得近乎麻木。

    最後的小愛美, 只是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生命的價值」就被奪走「生命」的赤子, 在觀眾眼中, 也許她是最可憐的, 也許她也是最幸福的。

    故事以「間接殺害了兩個母親的生命」的老師對「間接親手奪走自己最重視的人的生命」的「告白」作為結局, 留下看罷劇情應當開始思考關於「生命」的一切的觀眾。

    我自問不是甚麼聰明人, 所以對各位的感想覺得很是驚訝。
    加點激進的感想, 我認為最死不足惜的是同學A, 最可憐的是老師。

  7. 所有的問題電影都已經提出了啊
    用說的都很容易似的,若電影照Jacky的說法去拍,恐怕又是說教沒人要看的電影
    Kathy說的真好~~
    那個[命]字大大的寫在黑白板上,真的很引人注意!
    生命和命運…..都值得思考!

  8. 看了書,感覺可以的。

    原本不打算看戲,被你這麼一說好像拍得不太一樣,反而想看一看~~ 哈哈

  9. 我喜歡那些特寫畫面,漂亮的畫面藏著殘酷的事實
    單純的小孩是無知的,無知是可以治人於死命的
    為愛而生還是為恨而生都是自己的選擇
    這是我這個老百姓看完告白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