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蚱蜢的群居相

最近讀《群的智慧》 (The Smart Swarm),講的是自然世界裏生物群,如螞蟻、蜜蜂、椋鳥等等,群龍無首卻反顯智慧,能應對環境變化急速回應。當中亦談到群體失控時的情況,其中例子是蚱蜢變蝗蟲。

蚱蜢蝗蟲是同一種生物,只是形態不同。蚱蜢是「獨居相」各自覓食,不太社交。蝗蟲是「群居相」,就如我們都知道的,會連群結隊,四處爭奪資源,對其他物種來說是一種災難。引起這種「相變」,皆因生存環境越來越擁擠,資源越來越缺乏。

然而科學家們想知道的,相變的引發點在那裏?要擠到何種程度?他們發現兩件事,其一是原來只要刺激蚱蜢的後腿,牠們腦會釋放血清素,使他們變成蝗蟲。其二是,在極端的環境下,牠們會同類相食。也就是說,當生存環境擠到蚱蜢們會碰到後腿的情況下,牠們為怕被同類吃掉,會變成為群居相 (這已成身體機制),然後到發瘋似的四圍搶奪破壞。這整個相變,是由恐懼所驅動的,蝗蟲不是特別奸詐無情,其行動也是沒有甚麼策略,是失控。

相似的情況,在人群中也有,例如朝聖者人踩人的悲劇,又或股票市場崩盤,都是基於恐懼,代替了理性,加上資訊不足,行動受限,跌入惡性循環,使本來群體應有的優勢都沒有了。

面對如此情況,個體給予空間,容許獨立性,資訊流通,才可讓群體免於恐懼,發揮智慧。無論是自然界,或現實社會,同樣適用。

回應

  1. 當人類互相壓榨,就會受恐懼驅使,忘卻人際、社群間的互相尊重,漸漸失控。當失控的社群進入未失控的生境,恐懼就會在新場所漫延,令未失控的社群開始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