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形式之間 – 孤星淚

音樂劇改編電影的難處,在於如何將那長達三小時多的音樂和故事濃縮,而又能提供電影獨有的視角。這當中自然有一番取捨選擇,然而音樂劇名氣越大,限制越大,更難改編。身為小 fans 的我看過《孤星淚》,自然感動,但也得老實說戲拍得並不夠好看。

這電影給我的感覺,是想盡量拍得迫真現實,除了場景服飾這些硬件,拍攝的角度也盡量做到像一個旁觀者,演員不會對著觀眾唱歌。另一個增強實感的做法,是演員的現場演唱,演員可以自行控制演唱的節奏,配合演出。這使到這版本更有電影感。

電影版更有電影感當然好,但就要顧及歌曲部份。歌有兩種,一是交代劇情對白,二是唱出角色的內心感受。交代故事的能很自然溶入電影裏,交代內心的卻可能會顯得突兀。其他改編如《芝加哥》就索性設一個舞台,當做跳入角色的內心世界,然後就可極盡歌舞奇幻一番。但到《孤星淚》這麼著重現實感,此路不通,所以導演就設計了很多大頭近鏡,讓演員演出演唱,這效果不錯,不過這麼一來又更像音樂劇,不那麼電影了。

另外電影的節奏也有點問題,在劇情進展上,也似乎受限於音樂劇的編排。《孤星淚》音樂劇本身有很多劇情故事、人物對話都是用唱的,亦間接控制了劇本節奏。現在給我的感覺是劇情有點推得前快後慢,好些曲目已編得很短,歌一首接一首,還未及回味,新劇情又展開了。結果是故事不夠力推動角色的感情,而只能靠演員大頭演技演唱,難免有點空虛。若不能加長篇幅,就似乎要大刀闊斧刪去某些歌曲了。不過若問我,我也覺得很難選…

這整體感覺是導演在音樂劇和電影這兩種表達形式間游來游去,有點吃力。不過對於我來說,已很滿意,以上的挑骨頭,乃出於愛之深,責之切也。

回應

  1. 無錯,佢真係好想平衡但又好似唔知點咁,不過我相就算再拍一次,都唔會搞得更好,依傢算係滿意傢啦。

  2. 《Les Mis》改篇電影的難度絕對遠高於其他大部分音樂劇。節奏上的確因原著是sung-through而受到很大限制,但看見Tom Hooper除了調動樂曲的次序,還有加入小說的細節作補充,使得整個劇情發展更合理流暢,已是誠意可加。除了Russell Crowe的選角爭議較大之外,真的很難再強求更多了。

  3. 咁 Crowe began 都算係 musician 出身嘅.

    講講下想再去睇多次 Les Misérables

  4. 咁 Russell Crowe 都算係 musician 出身嘅.

    講講下想再去睇多次 Les Misérab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