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資本的衝動

captial_expansion

李博士又再一次向邪惡問題(wicked problem)埋手,上次是環保,今次是經濟。這些邪惡問題往往是互相關連,所以才會又邪惡又難解。資本主義為我們帶來了某程度上競爭的進步,也帶來了剝削和壓迫,不僅是對人,還對我們的地球做作傷害(嚴格來說地球不會死,死的是我們…)。重新思考資本主義是近年來很多學者都有提出過的,但政府往往反應很慢、甚或沒有反應,當中政治原因佔多數。李博士這書就是他多年對這問題的思考,以馬克斯的社會主義進路,去思考我們的社會。

利潤並非無中生有

本書分三部份:論證、歷史、未來。對於並沒有讀經濟的我來說,論證和歷史部份尤其重要,由最原始的立論開始看起來最好。馬克斯立論裏看到的是資本有逐利的本質,而資本家逐利的方法,就是剝削工人,這並不是說資本家都是天生邪惡心地差,而是市場競爭之下的必然結果。在生產裏有一些成本是固定的,產品受市場限制又不能賣太貴,資本家在此唯一可以操控的範圍,是工資。要有利潤就必然會對工人進行剝削,即「對別人額外勞動的成果制度化無償佔有」。

在這裏我們看到一個「劃界」的問題,用來定義何謂剝削。歷史上,人民向統治階級納稅,要納多少才算是合理?若果政府用得其所,那所交的稅就算是換得政府改善生活,是合理的。但若人民生活艱苦,政客肚滿腸肥,那稅項就是一種剝削。同理,在長程貿易裏,商人從外地帶來的貨物,本地人因不知價格所以全看商人定價,那如何定價才算合理?當然做貿易的人也是要吃飯,運送貨物也是要成本的,但這當中商人應佔多少?這又是一個劃界問題。而往往商人便是運用這種資訊不平衡來謀利。再一個例子就是借貸,利息多少才合理?放貸的人明顯是有多餘才借給人的,他在借錢給人的時候基本上是甚麼也不用幹的,就算是保償他不能即時用錢好了,這利息要多少才算合理?

在上述例子中,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納重稅而又不做事的政府,是在對人民作出剝削。而關貿易和借貸似乎就沒有那麼容易了,因為這兩項活動,也是現今社會主要的利潤的主要來源,在市場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看來並沒有甚麼合不合理之處,更難言剝削。馬克斯理論正正並不在乎甚麼你情我願,而是合不合理,不合理就是剝削。我覺得這裏暗暗有一種「守衡」概念,勞動力換來衣食和改善生活,交稅換來政府服務,很合理。然而資本家的利潤是用甚麼換來的呢?主流經濟學會說那是資本家的創意、甘冒風險、延後滿足等等回報,但這只是在解釋其合理性,卻沒有解釋其源頭。而根據馬克斯的立論,勞動就是價值之源,而對於資本家、放貸者,他們基本上不勞動,所以其利潤是來自工人的勞動。工人勞動一部份賺得自己的生活費,另一部份就成了資本家的利潤。資本家地賺取了工人的勞動力,就是「對別人額外勞動的成果制度化無償佔有」,也就是剝削。這些利潤並不是無中生有的。

現代的我們很難接受剝削這概念,一來這字殺氣太重,讓人反感。二來我們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些剝削都是常態,因而令我們視而不見。更令我們視而不見的是,這些剝削是在國際間進行,我們活在美好城市裏,看不見血汗工廠、窮國被迫開放貿易、資源被掠奪等等。三來我們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不是在生產物品的工人,直覺上難套入馬克斯理論的工人角色中。

書裏有提到主流經濟學對於馬克斯的價值理論的反駁,例如鑽石的價值就不能單單用勞動解釋,他們會使用邊際效益去解釋物品價格,所以當中不涉及甚麼剝削。不過即使馬克斯理論早於邊際效益,卻早已對此有相對應的解釋,簡單來說是市場會使物品離開原本的價值。而馬克斯也有細分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並工人價值適用之範位。不過始終本書題目太大,書裏對此也只能是僅僅帶過,以至我讀到這些反駁理論時有點給不明白,需要上上網補完。

capital

衝動的本質

資本主義並不認為自己是在剝削,因此並不認為資本是有限的東西,而是可以無限增加的東西。既然可無限取得,又何不取到盡?所以逐利就成為一種硬邏輯。在競爭底下的,是贏家通吃的世界,逐利的壓力更大。在自由市場下價格會趨於均衡,所以生出其他多樣的逐利策略,例如技術革新、做供應鏈、開新市場、加強宣傳等等,但這些都其實很容易被對手模仿得到,最終還是要減成本,壓低工資。

另一個資本家用的策略,是以規模來提高利潤,做大生意來壓低成本,大到甚至叫原料供應商減價,甚或自己做垂直和橫向整合,具有壟斷地位後將競爭者消除。於是我們便有了這些越做越大,富可敵國的企業。

這還不夠,企業現在都會借貸做生意,為求搶先對手一步進佔市場。亦因此,企業的利潤必需高於銀行的貸款利息,才算能夠獲利。上面說過,對銀行來說這種借貸對他們來說是無本生利的,結果這份利潤,以馬克斯理論又最終去到剝削勞動者。更慘的是這是複利式,於是便要有指數式增長。除了向銀行借,另一招自然是上市集資,向公眾借貸。股民當然也是有要獲利的心態,於是企業便得向股東交代,維持股價,必需無所不用其極。除了企業,現代的國家也是舉債借錢的,以維持國家的營運,國家也要求每年要有增長。

因此,這整個遊戲規則,便得進行無休止的擴張,這就是李博士口中的資本的衝動。重點是這並不是我們貪得無厭、心狠手辣,而是這制度的體質問題。而我們必需要對此非常有意識,才會了解這些日常制度之惡。

全球的衝動

這遊戲的另一個特質是贏家通吃,也就是誰先佔了先機,首先擁有了資本,就有很大的優勢去擴張下去,就如馬太效應所說「凡有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都要奪去」。而這些佔了先機的大國、企業,又繼續迫其他的國家、企業去加入這場遊戲,表面上當然說是要幫人發達,「做大個餅」實際上是想讓自己得益。

在本書的歷史篇,正正就是這資本邏輯傳播到全球的情況。雖然說資本主義不是自古以來已有,但自由市場的概念卻是歷史悠久,而剝削也是一直存在。記得看過記錄片,說到一些國家農民被迫開放市場,農民們不明白,我們世代便在此耕作,為何突然要交錢?這正是由本來的公地概念,變成被佔有的私地。讓你想到的是,土地的權是誰擁有的?一個人自稱擁有就可以嗎?或是一個國家可以隨便圈地來賣/賜給人?怎才算合理?這又成為另一個劃界的問題。

由商貿、封建制度,航海業發展到殖民主義,剝削去到國家對國家級。雖然我們沒有了最嚴重的剝削制度-奴隸制,但科學革新隨之而來的工業革命,使大量人由本來自足的工作,變成無產者,只能出賣勞力替人打工。資本主義的發展,承接這種剝削傳統之餘,更將這種剝削合理化。在不認為有剝削之餘,更會衝動的擴張。馬克斯所以預言會有革命,正正是因為看到這種資本衝動,只會一路地滾雪球下去,都最終使階級大對立。而馬克斯預言之所以落空,很大程度是因為未能預見科技進步,真的改善了不少人的生活,使這種對立稍為消去,但核心的剝削仍然存在。

你可以想像另一個情景,就是資本主義的盡頭會如何。他們誤以為價值可以無限取得,但真正的價值其實源自勞動,那麼世界人口就代表這價值的極限。根據預測,世界人口會到100億左右進入均衡。另一個價值源頭是地球的珍貴資源,其中有可再生的也有不可再生的,我們現在用得最多的石油正是不可再生的。簡化來說當人口和石油都到了極限,再搾取不出價值之時,就是資本主義和人類本身終結的時候。

剝離了感情的人

本書講出在無產化的過程中,我們只是出賣勞力替人打工,不是自主勞動。在自主勞動中,我們通過創造的過程中得到了滿足感和自豪,與成品(如農作物、手工品)之間有感情的連繫。這在無產化中消失,替人打工做著重複的動作,縱然我們其實仍然有貢獻於製成品中,但距離太遠隔了幾重,以至我們必需常常思索工作的意義。更甚者我們有時只能將這意義退到最底層次:黃子華語「搵食o者」。

這種距離感同樣發生在科技的使用之上,特別是資訊科技。基本上說資訊科技使訊息傳播更快更廣,瞬間消息就傳到地球的另一面,電話、電視、互聯網都在加強這種傳播的能力。而用另一個角度看,訊息與其出生與使用的情景分離了,所以當我們接受到這些訊息的時候,感受通常都沒有那麼強烈。電視新聞的操作更是一段段片段式的故事,故事彼此之間可以沒有連繫。(黃子華楝篤笑:今日睇真D「做人要積極!… 接下來我們看少女藏屍的內幕」) 這種情景剝離,也使人異化。

所以在金融風暴後,那些大行高層、財技玩家在國家倒貼後,仍然會面不紅耳不熱地要求分紅。他們完全沒有「害過人」的感覺,一連串金融操作後,好多東西都簡化成為數字,剝離了情景,就沒有情感反應了。再退一步說,單單是錢這東西就有異化的效果,行為經濟學家研究發現,我們在一些社交關係上加上金錢關係的話,會全然使用另一套邏輯倫理去處理關係,多計較數字上利益,少了社群成份。金錢又是一種隔離式的操作。

在這裏又可以套入《快思慢想》的概念,我們的直接感受由快思管轄,而需要思考步驟的事則由慢想負責。快思是輕鬆而快速,慢想則很費力。快思與我們週圍的環境有莫大關係,會在情景中得到大量資訊,再予以快速反應,當中會使用到我們的情感系統。生活上大部份事情,都可以由快思應付。我們在設計無論是工具、系統、制度,也最好能適應我們大腦的這一點,而不是愚弄我們。正如在自主勞動中,創造者與創造物之間因為通過直接回饋,在快思系統生出感情。我們也應好好設計我們的工具,減少隔離感,更多情景訊息,以致其回饋可以好好地接通我們的感情廻路,使我們在操作上更符合人性。

這當中的希望是,我們的快思系統是可以改變的(或曰 programmable?),正如我們對金錢關係的異化其實不是與生俱來的。

提案

指出問題後,就是提議解案之時。正如全球暖化問題一樣,問題不會那麼容易就能解決到。尤其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在一般人眼中已是惡名遠播,被不成功的國家示範嚇倒很多人,甚至將極權與共產劃上等號。可是馬克斯就明確地說過,民主才是通往社會主義的路。民主、自由、市場等與社會主義並無矛盾。

由原理出發,既然資本會不停滾大,我們就應限制其滾大。加強金融監管是首要目標。改革稅制,其中較進取的有廣告稅、碳稅、奢侈品稅、消費稅、金融交易稅等等,而且加強這些稅項的累進性。書中最具爭議的制約資本之法,是取消土地私有制和遺產繼承設上限。

政府在的責任在於第二次分配,增加社會上的公共財。簡單的有微額貸款,推動社會企業,全民免費教育、醫保、安老服務,更進取的有無條件公民收入。

既然利潤就是剝削,所以以錢搵錢的活動該禁絕。提議有對所有貸款設置上限,嚴禁衍生工具,銀行必需有完全儲備金,甚至取消銀行私有制,進行無息貨幣等等。

資本主義養成我們的生活形態,也是必要改革向綠色方向。在科技上,要全力研發綠色能源,不能在依靠石油。開發農業技術如垂直耕種,開發人造肉。推動農業合作社,恢復「小農經濟」。設全球綠色基金,大規模植樹等等。

書中還列舉許許多多的提案,也粗略地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等目標等等。有些看似很具顛覆性,但其實也只是依照馬克斯的理論所能推論出來的當行之路。

可以看到,政府在這裏有很重要的角度,他們要將資源集中再分配出去。人們擔心的是給予政府這麼大的權力不會引至極權嗎?這正正是為甚麼民主是必要的。民主就是要將政府的權力分散給人民,更民主的社會,其政府更能代表人民,那做出的再分配才有可能公平。

想起另一本書《Who owns the future?》的提案,其實也是一種再分配的策略:由人所創造的資訊應該收費,也就是說我們網上的分享其實都該收到錢,而不是讓這些網絡大公司免費使用我們的資訊賺錢。這涉及科技的成份較重:微型支付和資訊歷史。

總結

以上筆記其實比較多個人想法,馬克斯理論也回答了我一些想不通的問題,如利潤的源頭、土地權。一如對全球暖化問題一樣,資本主義的問題雖然有其本質上的矛盾,但更多是政治問題。根據阿里士多德,原本政治學指的是我們如何合符邏輯,將道德擴展至團體,使人類及其社區成為符合道德行為與邏輯認知的團體,是一種高貴的科學。可是現在一說政治,都幾乎是指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私利盤算的無恥勾當,是病態的政治。這就是人們說「我討厭政治」時所指的政治,而不是「高貴的科學」。這些政治令我們有許多邪惡問題出現。

回應

Mentions

  • 開卷筆記 - 人類的前途
  1. 未有時間看這本。

    可惜的是,剝削雖是事實,馬克斯主義本身卻是有缺憾的。例如把資本家的利潤視為「不需勞動而獲得所以全屬剝削」就是其一。事實上資本家選擇投資對象、組織生產也是一種勞動(當然是否值那麼多就另計)。而且銀行放貸也不是「坐著收錢」那麼簡單,選擇放貸對象也是要用腦的,而且放貸有放不回的風險,正如我們投資股市有機會損失一樣。利息除了是機會成本的補償之外,其實也有補償風險的成份(所以越高風險的債項,利息越高)。

    當然,如果純粹說資本需要約束,不是資本主義所認為資本完全自由就會造就萬民福祉(跟「打倒資本家工人就有好日子過」一樣是個神話),那倒是正確的。不需要認同馬克斯,但對市場和資本的盲目信仰,同樣需要打破。

  2. 有看法是將資本家、銀行家的「勞動」計算在內,所以小商戶老闆剛好能平衡的做法是可取的。當然,老闆、放貸、遠程商人應佔多少,就成了「劃界」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