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中醫不切西瓜

chinese-med

一本講中醫的通識小書,由中國文化、中醫理論、治病觀點、與西醫比較說到哲學思維。由於是通識,所以相當容易入口,點到即止。

中西醫之別在於,中形上、講整體、系統論、使用類比概念、以形象和直覺思維為主,而西形下、講部份、還原論、使用具體概念、以邏輯思維為主。是故中醫「不切西瓜」,靠敲打、聽、看表面、量重等等外在來評估裏面的情況,因為「有諸內必形於外」。西醫則要解剖、照X光、掃瞄等等,要看到裏面,要切西瓜。中西醫是兩種不同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各有不同適用的範圍。

由於看系統,所以有五行之說,講系統內事物相生相剋之道。系統的特徵是整體大於局部相加之和(1+1>2),關注運動變化之規律,各個子系統互有關連而不可分割。五是個神奇數字,作者推論這是子系統的最少數量,因為相生相剋加上自己就是五。讀過另外一些論述說有五的系統,才算是穩定的。而我們的身體,正正就是一個系統,五行可對應五個臟器,應用五行模型和生剋理論。事實上,系統模型不單只是五,例如有陰陽(二)、三焦、衞氣營血(四)、三陰三陽(六)、十二經絡、廿四氣節等等。

陰陽是另一常用系統,突顯事物的相對性和動態關係,又可以生出分支(易經六十四卦象)。陰陽並非只是平衡或對立關係,而有主次之分,中醫認為人以陽氣為生命之本。中庸之道,陰陽調和,並不是取中間數,而是取最佳點。例如,吃飯的最佳點是七分飽。

至於整體論還是還原論,有趣地在西方科學界亦有不少爭議,例如理論物理學。系統論、控制論、複雜論等等,都是近幾十年開始發展的理論。我們對兩者都需要。

中醫常用比喻、類比,被人認為是不精準、不科學。作者為此平反,類比並不是用在論證之上。中國文化重視形上,難以表達(道可道,非常道),是故以類比作為認識的工具,找事物間的共性。西方重形下,有具體可測之事物,以精確邏輯和實證,找出事物的特性。類比也可準確,諸如脈象可有浮脈、滑脈、弦脈、細脈等等,容易了解也能準確分辨出不同情況。

有人認為中醫常只有結論,沒有推論,縱有推論,也是關聯式思考,講直覺、類比、想像。用直覺了解世界行嗎?其實我們大部份時間都以直覺了解世界(《快思慢想》系統一),如果以現代行為心理學研究,直覺是會犯錯的,是故必需思考分析(系統二)。中醫從望聞問切做觀察,再在腦內思考分析病情(辨證論治),其實這方面跟西醫並無分別。至於關聯式思考的重點,是看整體,看事物間之關係,是一種有效工具。因此,中醫要比西醫更努力思考,不能故亂斷症,醫德比醫術更重要。

中國文化的整體性之拓展,可去到天人關係。斷証也是如此,看外因(天氣、環境、際遇)與內因(身體)是如何相互影響。食物由外進入,屬於不內外因。北京曾於56年爆發腦炎,用一年前河北腦炎的治方不果,因為兩地氣候相當不同,治方必需加入袪濕成份。

中醫經過「經驗 -> 技術 -> 理論」的科學發展過程,是自成系統的理論。有學者認為,中醫是一門成熟的科學,而且在兩千多年前已達成熟水平,得出《黃帝內經》這一經典。

《內經》將醫者分為三個層次,下工者用秘方,是經驗之醫;中工了解原理,能辨證論治;上工看透病與萬事的變化關係,是陰陽匯通之醫,能未病已治。是故上工並不出名,是隱世高人,在問題未出現已解決之。若將此比之統治者,就是無為而治,一種讓民眾能自動治理的管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