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香港的命運

hk-destiny

老老實實不算墳總粉絲,但十分欣賞他以個人之力建起的媒體,示範了如何發揮網絡之力。墳場新聞借古諷今,而這本《香港的命運》則是正經八八的政論集,先講香港的困局,再說出路。

雖然墳場新聞以網絡起家,而很多人也都很相信網絡的力量,可以帶來改變,又常引外國例子阿拉伯之春,來說明網絡組織動員的能力。然而這是有點工具論的,兩面刃端看使用者有沒有意識和自覺。這書的論述其中一點就是香港人必需有這一點無論在政治、教育、工作上等等環節有這種自覺。

有說港人本土意識近年開始醒覺,自己香港自己救。墳總論述中,香港人有過客心態,政治冷感是其一反映,對香港沒有家的感覺。而在工作上亦有奴隸心態,搞政治、唔做唔錯、不敢冒險。這當然又關係到教育問題,單一的人材培養、避敗主義、語文水平下降、功利主義等等。在工作上上一代總認為讀好書做白領比藍領好,而使工作市場偏向一邊之餘,亦造成上述大量奴隸心態的白領。凡此總總,再外加如土地問題、政治形勢、北方對港的巧取豪奪,令香港發展進入瓶頸,沒有改變、創業家精神的港人,在經濟上不能轉形,來適應因為科技進步帶來的工作改變。

出路在於我們必需有自主自覺,覺得自己是這地方的主人,不能俯仰由人。在教育上要鬆綁,不要單一工廠式教育,讓孩子有所發展。人人都需參與社會事務(政治上沒有軍隊,所以沒有服兵役此一選項),讓市民與自身所在的社會產生連繫,而不是過客。在更文化一點的層面上,墳總提出「文藝復興」之可能,尋回舊時代的倫理、用確切而非後現代式模糊含混來談事情、用準確的文字等等。重塑民風,既不能利誘(那有錢),就需要曉之以義,「如果我們只有網絡傳媒,這個步驟其實就是輿論塑造,也就是制造一個集體實現的共同信仰」。

政治方面呢?就得認清政治現實,知己知彼。在手法上呢?看來他認為是光譜全開式,又傾又砌:「當然有不少讀者是反對任何暴力行為的,他們認為民主就是和平議政,君子之爭。這在文明的社會,當然是必然之事。但今日香港是不是這樣的環境呢?是不是由強權所統治呢?如果沒有激進力量平衡,溫和派有甚麼談判成本和平談判呢?有沒有機會給君子生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