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多重奏

multiplicities

本書研究香港流行音樂,想用有別於主流論述「樂壇以死」的角度,於國家民族、全球化的情景等下,去看香港流行音樂的仍有的活力。研究不以銷售數據、市場等等傳統方法,而是以詞人自傳、粉絲比較、中國風分析、音樂場景、新人出道追踪去進行研究。當中特別聚焦於「中國性」(Chineseness)研究。

作詞人周耀輝,以他自身經驗去講述他如何以自己的方法對抗主流中國性,在詞作上遇上要為世界盃、運動會寫大會歌曲,會盡量減去如「我們」、重個人追求、重參與而不重爭勝,用詞上比較曖昧,但始終敗於 MV 拍得非常大陸式中華民族的陳腔濫調。周亦回顧所謂民族歌曲的起源,其共同主題,當然在六四過後情況又變了,他與黃耀明的多次合作,都質疑這個中國形象。

粉絲研究比較荷蘭香港兩地的粉絲,主要看網上的流言討論,主角是 Marco Borsato 和 黎明,探討全球與本土,兩地的粉絲都製造了各自的本土性,荷蘭粉絲著重 Marco 的人性,視他是平易可親的普通人,他參與慈善活動展現他的情感,粉絲間的言論也多講心事、感受。香港粉絲則視黎明為非凡的人、努力工作,拿海外奬是為港爭光,參與慈善帶來光榮,粉絲間討論多是交換消息、情報。兩者反映的就是兩地文化之別,做個普通可親的人,還是努力工作出人頭地。

流行音樂中國風源自台灣,以周杰倫為表表者,亦吹到香港。研究幾首本港的中國風作品(《小小》、《大紅袍》、《黛玉笑了》、《糖不甩》、《劍雪》),當中看到有別於台灣或中國的中國性描寫,比較曖昧、冷漠、女性在當中的爭扎、質疑歷史和傳統。這或可歸因到香港本身的雜種性上。

音樂場景研究的是紅館,是非常代表香港本土的一個地方。它外表平凡,不似旅遊香港地標,但卻充滿港人的集體回憶。踏紅館是香港歌手的一種認證和儀式,也某程度上將壟斷、單一化港人的回憶,不如其他場館可以包容更多種類的群體。它代表一種港人身份,卻是封閉、私人的場景,外國多有戶外音樂場館,是公共空間的一部份。在政治上,紅館某程度上成了香港人懷緬過去美好,見諸於近年歌手復出演唱會的盛行,在集體身份上抗拒消失,創造歸屬感。

研究追踪一位新人歌手朱蘭亭(出道名字王詩安),本是荷籣華人,在當地的華人歌唱比賽得奬,跟著來過香港參加比賽,華納有意簽她,但由本來香港華納,變成台灣華納。在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本身對中國的興趣,可能是來自父母。在西方音樂浸淫下,她過來發展,就被要求一定要學好中文,由學粵語變成學國語,除了見粵語被邊緣化,也在台灣華納要求她去除有大陸口音的國語上,看到三種不同中國性,以語文做戰場。另外,她海外華僑形象,乎合一種向外向上擴展但仍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性描述。音樂上她被要求去西方化,身體上要減肥,為要迎合中國市場。

老實說很不慣本書每每「XX性」的用詞,但研究本身就是英文翻譯過來,自然也得用這些字。本書看出中國性往往有很多版本,各自爭取論述,香港流行音樂在有限的空間下有其自己的版本。想起近來聽網台城寨一個節目《炎黃解毒片》,就是談這個中國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