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

whosincharge

本書作者是腦神經科學家,看過他上一本書講人腦整體,而這本就專注於自由意志這議題,感覺討論得較集中和連貫。他先解釋一些腦研究科學的歷史,我們對於腦功能的理解,建立的模型不斷在改變中,而最新近穩定而又大家都讚成的模型是:我們大腦有可塑性,但也有分區建立起來的模組,這些模組互相合作又競爭,然後我們左腦的解譯器就會將這些種種模組活動解釋成一個連貫連續統一的自我感覺。

不過這左腦的解譯器並不是自由意志,它只是「事後孔明」的專家,多個實驗都證實,在有想法之前,大腦已經在活動了。測量這些活動甚至可以某程度上精準地預測出你的「想法」,所以說在你「想」之前事情就已經是決定了,而你要有這是你「想」出來的感覺則全靠解譯器。這是腦神經科學界所公認的事實,所以他們一般就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一個幻象。

繼續討論下去,就會說到決定論,然後到量子力學和測不準原理的問題,令這討論更添一層迷霧,而這是現代的科學未能解決的。當然有人就會說量子理論証明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兼令一些神秘學說、法則得到一種說法。對此作者的看法是,正如水變成雪花是由有限規則互動所生成,但規則與雪花形狀兩者關係卻絕不簡單,這是一個突現過程。他認為由微觀量子到宏觀原子也是經過一個突現過程,一加一大過二,這當中的穚接我們或者未能了解,但必需體認到量子和原子是兩個不同層次的東西,不可以就此簡單的混為一談。從下而上和從上而下的因果系統,是各有互補性的,例子是一些基因型需要基因描述酵素成分,而這描述又反需要酵素來解讀,兩者是互補的。

由最低層次的粒子物理學一路上去都有不同的突現和層級,由粒子、原子、化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現學到心智的處理過程。作者認為自由意志其實屬於社交的範疇,亦即我們在有其他人出現時,才會談自由意志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是社交的腦,有很大部份都是演化出來適應社交需的。有了其他人,就有責任的問題,然後就是社群的控制和組織。為了群組更高的生存而去限制自己的行為,稱為群擇,是一個曾具臭名的理論。另外我們的鏡像神經元也是使我們群體生存的一個重要基制。在這責任和同理心下,我們有了道德,作者引《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作者海特的研究,說明在演化發展下了關懷、公平、忠誠、權威、聖潔等(海特書中還有自由)道德原則,基本上是普世共有的,只不過在不同的環境下這些道德原則比例不太一樣,這樣做成了我們現在很多有關東方西方、種族等某些刻板看法。

為何猩猩都有社交群體,社會層級和鏡像神經元,但為何就沒有發展出如我們般的「意識」呢?猩猩不像人類社會那麼講求合作關係,有學者認為可能人類這一支曾經歷一種「馴化」過程,修改基因庫,抑制了侵略行為。研究亦發現人類有心智推理(Theory of Mind)的能力,大概四至五歲的小孩身上會看到,但卻沒有在其他動物上發現。鏡像神經元使我們能夠感受到他人的感受,而我們更會模仿他人,這是其他動物身上很少見的。

在法律上,我們需要自由意志,來確定一個人是否出於自願去做某些事,是否需要為某些事情負責。然而現在依靠平均腦描述樣本來取得的平均值,來說明犯人有沒有「失常」,即不出於己意而行動,作者認為絕不可靠,因為人腦各異,而且變化可以很大。若果用社群層級來看自由意志,則可以讓我們專注討論我們要一種怎樣的契約和責任,是社交互動讓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