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跟著怪咖物理學家一起跳進黑洞

這是一本很易入口的宇宙學書,由於是以演講形式再輯錄成書的,所以每個大章節的主題都比較鮮明,也是較引起大眾興趣的:黑洞、大霹靂、暗物質、宇宙的創生,與一般由重力、相對論等等談起的方式有點分別。因為是演講,所以都配以很多簡單的圖表、漫畫等等,去為一些現象作出解釋,或配以很好懂的比喻。不過我是說不上這究竟是否適合對宇宙學一無所知的人,因為我本身已點認識,所以讀來也覺得很暢順之餘,還有清concept之效。想當初讀霍金的《時間簡史》我是很痛苦的,大概只讀懂三分一左右?而這書第一章就講反物質,然後過兩頁就出方程式,或許會嚇怕一些人吧?所以導讀會提議另一種閱讀順序。

不過我倒讚成以流行概念入手,至少能引起興趣,而的而且確地有些東西並不用去到理解方程式的程度就可以明白。碰考最近讀到一篇數學教育的文章,指微積分其實可以很小時候就學,但學的是相關的概念、模式等等,而並非最辛苦的計算部分,有好概念才再學細節操作,效果可能更好。不知在此能否適用?其實在書中談到的方程式,很多也不用深究,只知大概就可以了。

作者本科是粒子物理學,跟宇宙學的關係在於宇宙創生之時,與粒子如何運動有很大的關係。物理學界最成功的是標準模型,而我們現在的超大型實驗都是在圍繞這模型,去找希格斯粒子、找可能的暗物質。老實說,標準模型並不好解,裏頭的基本粒子又多又煩,但作者都簡單地說明了。以美麗女模比喻希格斯粒子的作用,算是科普界常用的招數。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我們觀測不到但預測到應該有的東西。作者本身有相關工作關係,對此有稍為詳細的講解,細列當中可能的候選人,而我們又可以如何測量等等。第四章倒敍宇宙創生,講不同的相變時段裏,宇宙發生甚麼事,有甚麼元素在,而力又如何被分開,相當清晰易明,比起其他解說更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亦提到科學方法的重要,在小專題寫如何推理出例如日本有多少個調琴師的數量,這需要我們有數量的思維,以正確假設去做估計和推理。另一重要是測量,我們很可能因為測量做得夠準後,才能有新的理論誕生。正如地心說在當時只經人手測量,根本測不出星星在動。而科學理論一向是可以改寫的,因為新的測量新的數據下,我們需要更新模型,以接納數據。

我手上的這本書有印刷錯誤,書中幾個含彩頁的小章節給重覆覆蓋掉了,但在網上也沒有找到相關的訊息。

回應

Mentions

  • 2017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