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本來是筆者的一份功課,那科叫「現代科幻文學與電影」,不過當中的題材採用了動畫〈serial experiments: lain〉及〈攻殼機動隊〉。曾刊於沒有太大關係的 舊EVA Zone ,不過 改版 後就沒有放上網了,所以就放在這裏吧。現在回頭看,寫得好像有點怪,也不夠深入…
在現代的社會中,網絡的發展越來越發達。新一代的人或多或少總要接觸到:收發電郵、上網找資料等等。網絡提供了一個另類的空間給我們,也就是在William Gibson的〈Neuromancer〉中提出的Cyberspace的概念。而這篇文章將會探討的,若果網絡繼續不斷的發展,會發展成為何模樣?生命的定義會有何總改變?而在科幻作品中,我們又如何預見了這一個未來?
本文將會從兩套對網絡描寫出色的日本動畫為題材作出討論,其分別為〈serial experiments: lain〉及〈攻殼機動隊〉。
serial experiments: lain故事簡介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以下簡稱lain) 是一套動畫,共十三集。
每一話開始的時候,會出現「Present Day Present Time」的聲音及日文標題,但依照在動畫中的電腦科技,擁有聲音確認、浮動螢幕等看來,應該是發生在不遠的未來時間。在故事中,將網上世界稱為 wired,即是彼此之間連接上的意思。故事講述女主角玲音 (lain),收到了自殺死去的同學千砂的電郵。在信中,千砂說她並沒有死去,只是放棄了軀體,還叫玲音趕快上來wired。本來對上網一竅不通的玲音,開始接觸wired,開始研究,開始沈迷……但她發覺,在網上有另一個自己出現,破壞她的名聲;而她自己也漸漸發展出另一種性格。在她眼中,真實世界與網上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在wired的世界中,有一群名為 knights的黑客,出產很多不同的程式及硬體。例如微型機器 (nano-machine) ACCELA,虛擬實景 (virtual reality) 遊戲PHANTOMA等,但這些產品都是屬於一些非法的產品。而在knights背後的,是自稱網絡之神的英利正美。英利正美是網絡發展公司橘總研究所 (橘研) 的前雇員,發表了不用工具 (device less) 的上網協議 (Protocol 7) 。但這樣的話,橘研將無利可圖,所以將英利正美革識。英利正美也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身體,將其意識用protocol7連上wired。而玲音是橘研用以對抗英利正美跟knights的程式加上生物體的複雜混合 (註一) ,讓玲音活在一個人類世界,讓她察覺到實體存在的重要,而對抗英利正美那種將所有人帶進wired的瘋狂想法。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 DVD碟四封面
攻殼機動隊 故事簡介
攻殼機動隊 (以下簡稱攻機) 本是士郎正宗於89-90年的作品,後來經過押井狩導演成為動畫電影,於一九九五年秋天在日本上映。
故事發生於2029年,當時的世界企業網絡遍及星球、電子及光之間來回奔馳,科技發展是非常的發達。女主角草薙素子,是日本新港市公安九課 (首相直轄) 的一員。她除了腦部外,其他的身體部份都是機械來的。她常常在想有關她自己身份的問題。
在電影版的內容,主要是漫畫版中的其中兩篇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有關於人腦被入侵 (hacked) ,外務大臣的翻譯員被入侵,公安九課追查下,發現是一個垃圾車工人,被置換了記憶而幹出來的。入侵的最終是讓翻譯員在會談上向目標人物施襲,而在背後的黑客程式,名為「傀儡王」的程式。第二個故事是有關於一間製造機器人義肢及器官的公司,在拼合一個機器人體軀殼時,軀殼自己走失了。九課調查,發現了傀儡王是「外務省為了進行亂來的勾當,而創造的程式」 (漫畫中文版,八十七頁) ,負責探查企業、情報收集、提高股價,也可以對特定的靈魂 (ghost) (註二) 進行入侵;其在網絡上經過多次工作後產生自我的意識,要求擁有生命權。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傀儡王跟草薙結合了,成為了一種新的生命……
漫畫版〈攻殼機動隊〉第二話版頭
網絡為何?
網絡,就是指將人連在一起的一種媒介。而這種關係,主要靠不同程度的溝通,彼此交流。從古至今,都有著溝通,只是模式不同,例如對話、書信等等。因為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的溝通渠道越多越廣。對話、書信,都是一些「頻寬」 (bandwidth) [3]較低的方法。現在網上的溝通,就以網頁來說,就整合了圖畫、文字、聲音、影像,頻寬很高,也更有效地達到了資料交流的目的。
在任何溝通上,都須要一種協議 (protocol) ,使溝通的雙方都可以清楚明白。這就如書信也有應有的格式、文法般,不跟隨的話,會使的內容難以理解。在電腦系統上,這種協議則更為重要了,因為電腦沒有多大分析能力 (指現時的人功智慧) ,所以接收的訊息,在沒有一定的格式下,會使訊息不能理解。
就這樣,通過不同的網絡、協議,我們的世界就這樣連在一起了。
致於在科幻中,我們的網絡是發展得更發達的。在〈攻機〉中,我們可以隨時上網,很多的人都裝了上網介面 (interface) ,在頸後的四個孔,只要連上就可以進入cyberspace了。在故事中,有線連接是比較具體的,而無線連接則似乎只限於語音或感覺上的。因此,通過這個介面,在網絡上很多不同的資訊都可以走入我們的腦袋;我們也可以隨意進出不同的網絡空間,在電影中,素子主要進出的就是公安九課所專用的網絡,取得各種不同的情報、交通狀況,聯絡上不同的人員,商量對話。
漫畫中解釋人腦如何通過介面,互相連接
而在〈lain〉中,上網似乎還未那麼方便,像我們現在般,仍是要靠電腦來連上wired。但實際上,因為運用各種不同的虛擬實景 (virtual reality) ,而使得wired world跟real world的分野越來越模糊了。在動畫中,常常提到「人與人間根本是聯繫著的」,所以說真實世界跟網上世界是沒有分別。到後來,英利正美提出了不用工具的上網方法,甚麼可以將意識留網絡之中,不依靠身體來生存。他說:「人類本來就是無意識的聯系著,我只是將它整理好而已。」。
自稱為網絡之神 – 英利正美
網絡危機
網絡發展越來越厲害,我們能在網上做的東西也更多了,使我們可以更方便地取得資訊,也可以跟不同的人交流意見。網絡的發展使我們生活習慣起了巨大的變化,也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模式更多樣化。不過,每樣事情總有好壞。在驚人發展下的網絡環境之下,我們會遇到甚麼危機?會如何影響我們?而在科幻作品中,如何預示這些影響?
網絡無限大,是個「無王管」的地帶,亦因為這樣,我們在網絡上,雖然可以很方便地與人交流,但也實在是身在危險之中。猶其在近年冒起的名詞「黑客」,令人心惶惶。黑客們為了滿足自己,表達自己的才能,做出出人意表的行為。例如將著名的網站入侵,將網頁換成其他的畫面;又或進入他人的系統,窺看其資料。就以筆者為例,筆者網頁的網頁空間供應商,因為受到黑客的攻擊,而使得伺服器不能正常運作,網頁也無法連上,而供應商有許多會員的資料給清洗掉。
而在科幻作品中,我們更可以看到這些黑客的威脅。在〈攻機〉中,通過了人機的介面,人腦可以直接上網。而黑客們,在網絡上所發動的攻擊、入侵,再不只限於機器之間,而是對人腦直接進行。而在電影中,程式傀儡王便對外務大臣的翻譯員進行入侵,目的是要佔據其思想,控制她在會議上攻擊目標人物。而在其中,傀儡王運用了兩個中間人,也是用入侵的方法,清洗、改造他們的記憶,去為他做事。垃圾車工人被插入了虛假的記憶,令到單身的他以為自己已經結了婚,生了個女兒,還面臨離婚。另一個則失去了從前的記憶,只知道目前的事,無意識地跟隨傀儡王的指示,當九課的巴特看到他時,也嘆了一句:被奪靈的人類真可憐。
人類的存在除了意識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如身體的感官、記憶等等。在此,記憶猶其對我們定義自己十分重要。就算是對同一件事,每個人對事件也有不同的記憶。而已經進入腦袋的記憶也會不斷的變化,因為心理影響,對思想觀點的改變,從而建構出不同的自我,分辨出你我的界線。所以人們常說,我們不僅擁有唯一的自我意識,也擁有唯一的經驗。不過,隨著記憶插入,我們的經驗會變得不可靠,變得不能分辨出自我,證明自己的存在。
〈攻機〉中外務大臣的翻譯給入侵,九課正在搶救當中
因此,在〈攻機〉的世界中,除了人機介面外,在腦中也會有叫「防壁」的東西,防止外來者入侵意識。漫畫中素子常常說:「我的防壁可不是便宜貨呀!」就是指這回事。
至於在〈lain〉中,名為knights的黑客群,進行各種樣的有關於電腦網絡的黑市活動。由於玲音是knights的目標,所以knights在網絡上製造了另一個玲音,做出各種各樣毀壞她名聲的事 — 偷窺。這使到在真實世界中的玲音受盡冷眼,同學們都認為她是偷窺者,再加上knights運用虛擬實像及其他手法 (在片中名為kids系統,可做成各種超自然現像) ,使現實生活中也出現這個「網上玲音」。所以,當她她最要好的朋友亞莉斯,在現實中被「網上玲音」偷窺時,也認為是她所幹的,大家都認為網上的玲音就是其本人。當真正的玲音上網當面跟這個網上的「自己」對質時,她也不知所措。
由兩套作品對於「未來」黑客的描述,我們可以知道在網絡上的我們是身處在一個危險陣地,我們越將我們的身心都放到網上去,就多一分危險。我們可以因為網絡,可以一夜之間變得身敗名裂;更嚴重者,則可能會失去了記憶,定義不到「我」,正如巴特所說被奪了靈。
虛擬社群真實化
自網絡融入我們的生活之後,我們的生活圈子便不斷地擴大。我們通過不同的cyberspaces,建構出不同的自己。在〈虛擬化身〉一書中,提到了電腦網絡中的「泥巴」 (MUD) (註四) 遊戲,將我們帶進不同的虛擬社群中,帶來各種不同的角色扮演的經驗。其這種經驗,使「自我」建構和再重構。
在未有網絡之時,我們的人際網絡有限,也大概只有一個既定的身份,所以在建構自我的時候,都會受到許多其他的環境的限制所影響。在書中所訪問的泥巴玩家,大都認為,在泥巴中的「自己」更像是自己的心目中所期望的形像。這是因為,在泥巴中,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想做的,再加上在網絡上,我們的真正身分都是隱藏著的,所以在表達自己方面是更開懷放膽的。因此,在網絡上的「自己」會更近似心目中的形象。亦因為這樣,我們在網絡上可以更望清楚自己的心,從而建構及重構出自我。黃子華先生曾在他的一次「楝篤笑」表演中,以網絡做話題,他打趣的說,他絕對同意網絡性愛,不過在網絡上最使他得益的,不是到處去跟人發生關係,而是「跟自己發生關係」,所指的,就是這種從網絡上不同的角色扮演,而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重構自我。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社群也隨之而進化,從只有文字的泥巴,到現在有聲有畫的在線遊戲。這些轉變,令到網上社群更形像化,更像真實的世界般。在〈虛擬化身〉中,一位被訪的美國大學生說:「現實生活不過螢幕上的諸多視窗之一,而且通常還不是最好的一個。」現實與網上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隨著虛擬真實的發展及對人腦的研究,虛實會更使人難以掌握。正如電影〈廿二世紀殺人網絡〉 (The Matrix) 中,莫菲斯問尼奧:甚麼是真實?怎去定義?如果以人的官感來定義真實的話,那麼真實不過就是大堆進出腦袋的電子訊號罷。如果能夠有像〈攻機〉中的人機介面的話,我們的網絡活動會變得比現在更有真實感。不僅是透過螢幕,而是透過大腦接收分析電子訊號,變成五感讓網絡社群活現眼前。我們的身體雖然仍在,但意識上已在網絡到處遊走了。
在〈lain〉中,我們可以看見由knights所做的網絡遊戲PHANTOMA,雖然沒有透過人機介面,但以虛擬實景的技術,使玩者身處遊戲之中,感到前所未有的臨場感。但因為過分沈迷及knights計劃下,部份的玩者不能抽離,不能分辨現實與遊戲之間,而到最後精神大受困擾,甚致到最後死亡。
在〈lain〉中,PHANTOMA玩家置身於虛擬真實的環境中進行遊戲,玩家必須使用動作或聲音來下達遊戲指令!
從文字的泥巴 (MUD) ,到圖文並茂的二維空間 (2D) 的〈Ultima Online〉 (左) ,
到三維立體 (3D) 的〈EverQuest〉 (右) ,再下去的虛擬空間會是甚麼模樣?!
左圖為網絡遊戲〈Quake 3: Arena〉,而右圖則為動畫〈lain〉中的網絡遊戲PHANTOMA畫面。兩者都不約而同地使用第一人角度來進行遊戲,相當富臨場感。
生命新形態
在之前也說過,虛擬網絡再發展下去,很可能會使真實世界與網上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那麼我們可以打破這個界限嗎?我們的意識可以遊走網上嗎?沒有身體可以存活嗎?
這樣想的話,最基本的要弄清楚的問題就是:「我」是誰?有那些成分建構出「我」?
最傳統的想法:身體與靈魂。身體是屬於物質上的東西,而靈魂則是屬於精神上的。我們的身體跟一般的動物一樣,是用來維持生命的軀殼。而靈魂,則寄居於身體當中。因此,從古至今,很多人在討論人禽之辨時,都提到靈魂,說我們跟禽獸不同之處,在於我們能夠思考,有自由的意志,可以跟隨自己的意志而活。因此,人的存在,都被說成是因為有擁有自我意志所至。所以,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
在〈Electronic Eros〉一書,第一章”Deleting the body”中,提到了在一九八九年,〈Whole World Review〉邀請了一些作家、科學家、藝術家及學者,對於問題「身體應否給廢棄?」作出回應,得到很大的迴響。有人認為,身體跟意志是不可以分開的,也沒有理由要分開。不過,人工智慧學者Minsky認為,「人類基本上是機器」,而人類的意識「不過是形容你最近在想甚麼的某幾種短期記憶,事實上人類的自我意識是很薄弱的」。 (二十六頁)
潛入了一具機器身體中,傀儡王說出「我是生命體」
假設我們的存在,最基本是來自我們的「自我意志」的話,那麼如果找到方法,將這些「自我意志」都變成電子訊號,我們便可以將意識上網。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在電腦中最近似的東西,就是「程式」。在〈攻機〉中,傀儡王是一個能自我保存的程式,在資訊之海遊走中產生了自我的意識。傀儡王認為,人類的DNA跟記憶也不過是能夠自我保存的程式的一種,將遺傳密碼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因此,他認為自己是生命體,而要跟人類一樣,擁有求生命權。在〈lain〉中,玲音實際上也是個程式,不過功能十分強大,不但可以在真實世界及網上世界之間自動遊走,更有改寫記憶的能力。
然而,我們的自我意識並非一成不變的,我們每一刻都在變,自我不斷在建立。又從經驗中得到反省,不斷改進。在上面說過,我們已經習慣了在網絡世界,用上的不同的身分,得到不同的經驗,從而建構出自我。如果意識真的可以上網,我們真的可以不靠身體而活,我們將在網絡上將自己無限地延伸。
在〈lain〉中提到了「進化」的觀點,說人類已經被認為到進化的終點了。不過,由於網絡的出現,人類可能會作進一步的進化,指的就是摒棄身體,讓意識透過protocol7連上網絡。而更進一步的,可能是產生「地球意識」的時候,其理論為人類的數目已漸漸跟人腦的神經元數目接近,如果眾人的意識上網的話,那麼我們可以視地球為一個腦袋,地球會變成一個有意識的生命體。也即是說,所有意識會集合,成為一個大的個體。
透過Protocol7,讓大家活在一起,成為一個大整體
在〈攻機〉中,傀儡王最後跟女主角素子結合。請並不因為他想找一個身體,而是他認為他遇到了生命的難題:他本身缺少了生物的多樣性及變動性、沒有繁殖的能力,就算是複製也失去了多樣性,會因為一個病毒而使整個族群滅亡、也沒有死亡,會「導致彊化而破亡」。因此,他找上了素子,一個跟他近似的靈魂,進行結合,取得生物的特性,成為在網絡上一種新的生命形態。
在這種沒有驅體的新生命下,再沒有所謂的人類了,大家都只是「生命體」。傀儡王是生命體,素子也是生命體。只要能夠溝通,就可以交流。
總結
在本篇文章中,討論到了網絡的發展,及科幻作品中如何預示著網絡的發展。網絡本身只是與人方面的溝通工具,但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不難想像到,未來的網絡,會如何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模式與習慣。網上的虛擬社區的真實化,會使我們得到前所未有的虛擬的「真實」體驗,實與虛將變得模糊。而如果我們能夠將自己上載上網,身與心分家的時候,一種新形式、網絡特有的生命,或許會衍生而出。
參考資料
- 攻殼機動隊/漫畫版(中譯),士郎正宗著,張偉任譯,共二冊,尖端出版,1995。
- 攻殼機動隊/電影版,狎井守導演,Production I.G,1995。
- Director Ryutaro Nakamura, Serial Experiments: Lain, Pioneer LDC, 1998.
- 虛擬化身 – 網絡世代的身分認同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雪莉‧特克著,吳佳真譯,遠流出版,1998。
- Springer, Claudia, Electronic Eros: bodies and desire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6.
- Larry & Andy Wachowski,The Matrix (movie) , Warner Bros, 1999.
- Cyberia Cafe, http://www.cyberia-anime.com
- 桑桑學院, http://members.nbci.com/sunsunb/big5/cartoon/thesis/sun_lain.htm
[註一] 筆者這樣說其實是不太對的,因為玲音其實就像人類一般,不過擁有強大的程式能力,可以透過protocol7連接世人的腦,進行記憶改寫。可以說,她是像「神」一般的存在。不過,橘研是否真的能製造一個神?為何不直接了當地用程式消滅英利正美?筆者的猜想是:他們對技術的掌握還未夠,他們能製造出一個使用 protocol7的網路程式、一個身體,但控制方面則不能。
[註二] 這裡所說的靈魂,根據士郎正宗於〈攻機〉漫畫所言,並不只限人類。他認為森羅萬像皆有靈魂,不過其複雜性用現代科學則未能解釋。詳見於漫畫中文版第一期,三十三頁之作者附註。
[註三] 頻寬是指資料傳送的寬度。舉例說,如果網絡是一條馬路,車輛的速度就是指資料傳送的速度。而行車線的數量就是指頻寬,行車線的數量越多,頻寬越大。
[註四] MUD (Multi-User Dungeon) 是一種以文字為主的網絡遊戲,將世界各地不同的玩家,通過連上網絡的電腦聚集。玩家會創造表現自己角色,在虛擬社區中與人交流。
之前一直想睇番哩篇野
但係又無左…宜家終於可以睇番喇^^"
oh….
剛剛看完lain
本來想寫個短評~~
e+有點怯…..
或是會多個參考?!?!?
肉體真的是靈魂的容器? 是不是真的有"靈魂"的存在?一直以來, 靈魂是被形容為自我意識的存在.不少傳說神話或者文學作品在涉及靈魂時也有類似的描寫偏向,靈魂因為某些理由離開自己肉體, 一是轉世, 一是徘徊於世間, 甚至支配別的肉體.其中以"死亡"的理由居多, 其他的理由從"靈魂說"發展開去.人類恐懼自己或別人死亡的理由除了"痛"及"悲哀",最重點的是"自我意識"的消失, 人類的情感為了自我安慰而創作了"靈魂"這東西.情感是腦袋所釋放的電波, 即是說情感是肉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如果要說科學論證的話,其實也是沒根沒據,有人說會輕了21克,但這沒有實體21克是什麼?如果身體是靈魂的必需品,那麼有什麼可以代替身體?
我認為沒有.
從我的觀點出發,傀儡王稱不上是靈魂,沒有自我意識,只是AI.
自我意識的特徵是反射性對"死"作出恐懼.
你可以拷貝腦袋的記憶,人格到其他地方,但這不表示自我意識也被拷貝了.
這是我對"靈魂說"的質疑的出發點.
哈囉~ Jacky兄 ,我來您的Blog拜訪了。呼~ 呼~ 之前都不曉得Jacky有自己的Blog,而且還寫了那麼久。拜讀了你之前寫得文章,發現Jacky對科幻方面,真的有一翻研究與濃厚的興趣,難怪會對攻殼那種飛躍性獨特科幻理論的SF作品,有著特別的喜愛 ^^ 關於[Lain]與[攻殼]還有科幻區內的幾篇,我覺得都寫得非常不錯啊,讀完後也頗有收穫。另外我很驚訝原來港版[Appleseed]是有中文配音的?!?(奧語?),都幾用心啊~ 雖然我不太習慣中文配音啦,不過至少那表示代理商有那個心 ^^;; (不過聽起來那個音效就好真的頗差?) 以後會常來坐坐~^^b
Akros, 好久不見!
有關科幻題材,其實我也想多寫,但自覺能力仍有所不足呢。
反而寫電影和 Web 的文章現在比較多啦。
另一方面, Section9 也好久沒有更新,本想跳台到其他 CMS 再寫,但就一拖再拖沒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