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大部份的 Blogger 都會不定時「調查」一下自己的文章被誰連結了,雖然說有 Trackback 的機制,但事實上也有很多不同的連結沒有用 Trackback 連了過來。還好的是, Bloglines 、 Technorati 、 Google 等等都可以很有效地幫助尋找這些連結。我自己也不例外,定時會看看。
在這些 蹤跡 之下,最近逛到了 Richy’s Blog ,承蒙不棄,裏面摘了我一些文章。他的 Blog 有一個副題,叫「兼營網摘」,而他網站的 Blog 部份,從六月起便有很多都是網摘,一個個連結整齊排列,而不像我們平常看到的 Blog 字海一遍。
我自己本身也有做網摘,但摘量不多。在 del.icio.us 的主要是用來記下有用的連結,而在 365Key 則主要用來摘下寫得不錯的文章,不過往往會忘了摘網,可能是始終習慣未成的關係。而與 Richy 的最大分別,是我沒有特地為自己的網摘,寫成一篇 Blog ,而只是貼了一條連結出來。這樣做,摘量少是原因之一,但主因當然只是:一字記之曰「懶」。
Richy 的網摘,除了文章列表外,也有一些分類,而這些分類並不是硬性的,會因時而變,概念上比較像 Tag ,例如有一天會有一個「蝙蝠俠」的類別。而因為手動製作的關係,所以結果比較人性化,從所摘的網看出個性。我覺得這個形式很不錯,也很有趣。
因為 Blog 的流行,我們用 RSS 所訂閱的 Blog 也越來越多,想從海量的 Blog 裏,找到自己有用的東西,除了靠自己定期清理訂閱列表,這些網摘的 Blog 也很有用。一個人看到的東西不多,但從其他人的角度則可以望到更多。而一個有質素的網摘,更加會引人追看,正如 Keso 、 Webleon 的網摘篇章有很不錯的 IT 和網絡新聞連結。而 Richy 的則是綜合式的,天南地北,各式各樣都有。
「看某某的網摘」這個動作,也其實就是從海量的訊息裏,經過自己信賴的過濾器,而得出的有用東西。 del.icio.us 雖然是社會性的書籤,但還未有追加「朋友」原素,所以我們只可以看到整體最多人摘的是什麼,而看不到我們的朋友都在摘些什麼。
最近 Google 和 Yahoo! 都有所動作,提出個性化搜尋,其實目的也是一樣,在資訊大海中搜尋對用戶有用的資料。 Google 根據的是你的個人搜尋記錄,分析出對你比較有用的搜尋結果。而 Yahoo! 的 My Web 2.0 Beta ,則是結合了網摘和你 Yahoo! 360 裏面的朋友網絡,提供對你有用的資料,彼此之間分享網摘,完全地將「看某某的網摘」自動化和系統化起來,運用社群的特性,打造出另外一個網絡世界。
而再進一步,當然就是 Attention.xml ,記錄和分享用戶的閱讀習慣,我們讀一篇文章,連結一篇文章,就已經相對地為該文章打高了分數。而經過社群分享,也就實現了「信賴 + 過濾」機制。那時候,網摘又會變成什麼角色呢?
相關連結:
這個網站覺得滿不錯的…網摘的內容我也滿多都感興趣的…每天都逛啊~!!!
這個網站覺得滿不錯的…網摘的內容我也滿多都感興趣的…每天都逛啊~!!!
抱歉…剛剛按了一次發送,結果瀏覽器沒有啥動作…
結果按了2次,竟送出2篇回應…真的很對不起…><
del.icio.us其實是可以訂閱別人的書籤或網摘的。每人都有一個inbox。你可以看看我的inbox:
http://del.icio.us/inbox/c_o
Jansen, 這個我當然知道, 不過我期望的是像 Yahoo My Web 2.0 那樣,可以有統計~~ 例如 Popular among friend 的功能
其實網摘是什麼?
thx~
其實也就是 bookmark 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