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有關 Chrome 的東拉西扯

對不起又要說 Chrome 了。經過接近一星期的使用,又看了很多不同的意見,也想詳細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Chrome 的名字

首先,有很多人都不知道為甚麼 Google 要叫這個瀏覽器做 Chrome (雖然中文版本仍然叫「Google 瀏覽器」)。有些人就從直譯意思「鉻」或「顏色」想,但似乎仍是摸不著頭腦。

雖然沒有言明,事實上無論在 漫畫發佈會 裏都提到 Chrome 是用戶介面那個框框的意思 (可看維基 User Interface Chrome ),是開發人員的用語。

換句話說,Google Chrome 就是「Google 介面/框」的意思。想想這個產品是特地設計用來運行 Web Application,所以就不是「瀏覽器」,而是一個運行 Google 服務的「框」而已。這個「框」模糊了桌面軟件與瀏覽器界線,也正是 Google 的目的

有關效能

要達到此目的,其中一個是改善 Javascript 的效能,V8 的效能的確不錯,程式給人即時的反應,而在一些 測試 當中,V8 也是領先的其中之一個。當然人們最常比較的,是 V8 跟 Firefox 3.1 將會使用的新 Javascript Engine Tracemonkey比較結果 是叮噹馬頭,而 Tracemonkey 本身還未完成呢。

除了加快了的 Javascript 效能有助「桌面化」,我覺得其啓動時間亦相當關鍵。Chrome 的啓動時間在我的機器上非常快,由雙擊圖示到 Chrome 出現,差不多是即時的 (當然往後還會有載入網頁的時間),這已經給了我非常近似於一個輕巧的桌面軟件感覺 (有如開 Notepad 般),絕對增加我「啓動」她的誘因。相比起來,Firefox 的載入時間相對較長。不過這種比較是不公平的,除了因為我的 Firefox 本身有很多插件外,其啓動時也會查看有哪些插件可更新,是要花一點時間。

Web App 與滑網

至於在記憶體的使用量上,使用獨立 Process 是會花比較多的 (事實上,預設的運作並非一分頁一Process,而是以「Site Instance」來看,詳見 此文 ),Google 在此的理由當然是能夠將記憶體清理得更徹底,也不用影響其他正在運作的頁。不過已經習慣使用分頁的人,都會一下子開很多個分頁,多勞多得,記憶使用量便相當可觀。 Jedi 做的小測,用 Opera 開了 34 個分頁,才是 108 MB 而已,但 Chrome 開六個已是 124MB 了。如果大家只是在滑網,使用其他會否更加合適?事實上我就是這樣子用:用 Chrome 開啓如 GMail 等 Web Application (或索性用 Chrome 建立程式捷徑),看網頁仍然使用 Firefox (當然還因為插件)。

但這種奇怪用法也有不方便的地方,例如想將看到某網頁的內容寄給人,結果還是要特地在程式間做 Copy and Paste。Web Application 不應該是獨立運作的。暫時來說,網頁服務之間主要還是靠超連結作連繫,Firefox 裏各式各樣的插件,甚至剛剛推出的 Ubiquity ,就有助打破超連結的悶局,通過 Open API 和 Microformat 等將資訊在服務之間流通。Chrome 將 Web Application 變得像桌面軟件,但也必需考慮網頁與電腦、網頁與網頁間溝通,而插件開發就是其中一個方向。

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