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為流行文化平反 – 開機

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

《開機》 一書的英文原名是《Everything bad is good for you》,談的是流行文化,如電玩、電視、互聯網等等,並非如想像中壞。我們最常聽到的,是孩子沉迷電玩不讀書,不懂與人溝通。電視電影充滿了暴力色情,荼毒青少年心靈。就連寫 Blog 也會令人語文能力下降,只寫火星文。作者認為這些指控,都有點看錯焦點了,他舉了一個選擇題的例子:

…我將辯稱,電玩為認知能力帶來的挑戰,如果和另一種教育類型相比較會有效,這種教育類型一定會讓你回想起過去上課的日子:


賽門在做一個機率的實驗。他隨機從一組編號為一到一百的標籤中選取了一個標籤,然後把那個標籤放回去。他再試著從這些標籤中抽出他最喜歡的號碼,二十一。他抽了九十九次,都沒有抽到這個號碼。

他第一百次抽的時候,抽到這個符合號嗎的機率是多少?

A. 百分之一
B. 百分之九十九
C. 百分之百
D. 二分之一


如果以我們這位英文老師所採用的標準來評斷這段文字 — 從「麻州高中聯合數學測驗」中節錄出來的 — 就會是一篇徹底失敗的文章:這位賽門老兄是誰?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他只是個微不足道的角色,一件道具!文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什麼都沒有,只有光禿禿的事實,描述一項毫無意義的活動。為什麼有人會想要把一百個標籤編號,然後試著以隨機的方式抽取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呢?賽門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對於流行文化的指控,就像這個例子般根本是捉錯用神。我們應該用更適合的角度,去看現在的流行文化到底對我們有甚麼影響。作者的發現是:流行文化使我們越來越聰明了。

越來越聰明?

本書主要討論兩個範疇:電玩與電視。作者分析我們玩電玩,實際上是在探索一個新環境,了解這個環境的運作,再逐步了解問題。作者稱這種技巧為「探詢」 (Probing) 與「套疊」 (Telescoping) 。所以玩遊戲並非只是手眼協調練反應而已,而是訓練出一種能對任何環境進行探詢套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玩家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滿足感,遊戲內容是甚麼反而關係不大 (所以通常來說遊戲故事都很老套,不是救公主就是救世界…)。

至於電視,作者主要針對西方的電視片集作討論。這些片集在多年以來,複雜度轉趨複雜:同時進行的故事線很多、人物關係複雜、畫面提示減少、交互參考到處都是。雖然如此複雜,但我們卻越看越有味道,也越來越習慣、也享受鑽研這些複雜劇情。科技在這個轉變有關鍵作用:以前人們看片集通常就只有電視播映時的一個機會,所以製作人必需用最淺白的方式說故事。現在人們可以從很多渠道重看片集,網上空間如討論區和維基等等也使人們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劇情故事,片集的主要收入由「第一播」轉移到「重播」,因此片集製作人可將更多複雜的劇情加入,處處伏線,讓片集更耐看,也使觀眾更聰明。

作者也有提到其他的流行文化,包括近年發展急速的電腦和互聯網。其一對我們的影響是:由各種不同的程式、到網頁上不同的介面,我們都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並能快速掌握。正如遊戲一樣,我們一裝軟件並不會立即去看操作手冊,而是立即試用,通過觀察與實驗來了解操作。想想到現在,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表單、導覽、按扭、連結、文字輸入、狀態列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就算新的介面,如 Office 推出的 Ribbon UI,也能順藤模瓜地了解並操作。

人腦本愛探索

有人害怕流行文化使我們越來越懶,不去思考,只懂飯來張口,照單全收。上談到這些高度複雜的流行文化,絕對需要花大家的腦力,但卻是近年來最賺錢的文化產業。作者認為人腦其實愛探索、追尋,而非只是懶洋洋的不思不考,所以這些越來越複雜的東西才會有利可圖。

書中也花了好些篇幅談論 IQ 測試,其實並不能反映「天生」的聰明,而是會受到環境影響。人類平均的 IQ 值好像沒有上升,是因為每年也有調整分數的關係,但實際上我們比以前的 IQ 高了。而這當中原因是甚麼?作者認為與流行文化不無關係,不過這方面也只是推論,沒有直接證據。

雖然說流行文化有這些好處,但也不要忘記一些傳統的東西,例如書本。作者認為書本的功能本身是無可取替的,我們在字裏行間,通過思考來建構一個世界,這種體驗是獨一無二的。而且書本也比較適合用於表達一些有規模、系統、結構的意念,可以很深入。這也是為甚麼作者要以書本的形式去表達他這些觀點。

但我們因為要玩電玩,而少了時間讀書啊?作者說其實不僅讀書,新娛樂的興起,我們也少了時間聽收音機、音樂、看電視。可惜這並不是一本時間管理的書,所以對於這種狀況,作者也沒有提供任何指引,大家就要靠自己取得平衡了。

後感

正如其他的評論一樣,因為本書主要的例子都是來自西方,所以很難說我們的流行文化又是否有這種複雜化的趨勢,但因為全球化的關係,我們總也接觸不少,尤其是遊戲和互聯網。身在此類流行文化之中,我總是對書中觀點感到十分認同。傳統的評論框架視流行文化如洪水猛獸,卻忽視了其益處,一味批評下卻只會離我們的下一代越來越遠。

當然,正因為這本書主力是「平反」,所以觀點也比較一面倒地說好,不過我覺得這沒有問題,並不是各大五十大板才是好的評論。

從書中可看得出作者對於情況的樂觀,是基於他相信人類本質並不會在科技下變得僵化,而是用活躍和好奇的心探索新可能。我也衷心希望是這樣。

回應

  1. 沒閱此書
    亦不打算閱
    只是回應你寫的
    你知Searle的Chinese Room
    即便通過得了Turing Test
    不等同就具備了人類的智慧
    這作者著眼的
    不也只是操作層面?
    一些關鍵詞有待商榷例如
    bad
    good
    聰明
    環境運作
    了解問題
    思考
    etc
    作者似乎靜態了電玩與電視以方便評估
    可是電玩與電視的內容走向誰主宰?
    人的身體與這些科技的互動關係呢?
    類似這些才是大影響所在
    作者就這些關鍵根本與現實脫節
    不表示我即是說電玩與電視全然不好
    隨手留言不打算多辯解

  2. 作者的角度是神經科學,只是談這些活動對我們的智能影響~ 的確沒有討論遊戲與社會之類的關係,應該也不打算吧…

    至於為甚麼不談,我私下以為就是本文尾段的原因

  3. 你此文尾端? 其主力為平反? 一面倒地說好? 你若說他一面倒沒問題, 與若說他論點沒問題, 可是兩回事呢。

    你此文尾端「是基於他相信人類本質並不會在科技下變得僵化」, 而我說他祇著眼操作層面, 換言之, 即是指他在鼓吹將人機械化。

    關鍵是論點之基礎及其對發展方向的左右。

  4. 的確是只著眼操作層面,因為本書根本只是在談神經科學

    他不談電玩與社會文化之類的範圍的原因,我私下覺得是因為「是基於他相信人類本質並不會在科技下變得僵化」,當然個原因未必是對的

    而整本書算是試圖用科學方法證明電玩電視使人聰明,也僅此而已

  5. 假使他說的是
    電玩電視使人在特定環境範圍之內變得機械般有效率
    我就無異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