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解讀波兒解讀

Spoiler ahead!

帶五歲小朋友去看《崖上的波兒》,故事會不會複雜了點?

表面上故事說的是波兒與宗介一段非常簡單的情,但背後卻不太簡單。波兒的父親本身為人,卻討厭人類,一直努力重建海洋生態,並要清洗世界、滅絕人類。宗介是個獨立乖巧的小孩,父親長期出海工作,主要由母親 Lisa 照顧。波兒為見宗介化身為人,卻意外提早啟動了父親的滅世計劃,令月球偏離軌道,引起水災。Lisa 和波兒的母親海洋之母相討,讓宗介通過考驗,令波兒變成人類,來解開這個危機。

向一個五歲小孩解釋這些故事,應該也有點困難吧?1

有人說,五歲嘛,不會問這些,只要看到畫面開開心心就可以啦。有人說,這齣戲其實是教小朋友煮杯麵、母乳等等這些生活常識的。又有人說那其實是教人如何當父母的。果真如此的話,也其實不需要用這麼複雜的故事,拍得好像《龍貓》一般簡單也可以了?

而這不太適合給五歲小朋友看的故事,但卻拍成給五歲小朋友看的樣子。水災來臨時很有氣勢,但絲毫沒有災難的感覺。水災過後,沒有看到有人被淹死,還一起開心遊湖。看不到災難帶來的破壞,只是很多東西在漂浮。老人院的婆婆都回復了腳力,快樂地走。兩位小朋友都不知道他們要拯救世界,所以也談不上承擔甚麼責任。

用這角度說故事,避開了所有毀滅、傷感、衝突等等的負面情節,只看到開心一面,還可以加入一些生活教學,的確將故事「小兒」化。不過這就犠牲了故事其他部份:人類與海洋的關係、愛、責任等等,而且無可避免地產生內容與表達方式不搭調的情況,感覺有點奇奇怪怪。試想像一下如果以「一般」的描寫法,這故事可發展到《天空之城》的規模。不過大師似乎厭倦做這些作品了?

如此故事,如此說法,如此邏輯,人們自然各自解讀,又或完全放棄解讀,只求看得開心。

1 這個假期也有看《Bolt 3D》,故事也夠簡單,但到後來片場出現兩隻 Bolt (主角與替身) 時,場內的家長也要費一番唇舌解釋。

延伸閱讀:

回應

  1. 不會呀,我看《波兒》的早場,滿場小朋友,除了笑聲之外便沒有其他聲了。我想小朋友大概不會有甚麼問題,而且他們看海嘯,也如宗介一樣,看到的是「魚」,不是海浪。

    《Bolt》多對白,我想小朋友是較難一下子理解。

  2. @nikita 小朋友的確沒有問題,因為他們不會問,看得開開心心。但我的疑問是,如果真的只要他們看得開心就好,又何需如此背景的故事?應該像《龍貓》般簡單就好了?

  3. 未看過電影只閱讀你寫的。很久以前看宮崎駿就覺得他很弱智圖畫得漂亮卻沒有內容用很多的篇幅去講很瑣碎的事情可是年歲漸長就逐漸釋懷了。實在也不懂得解釋如果你看得懂我要表達什麼的話東拼西湊。尼采抨擊華格納是一個戲子抨擊他的音樂是病態的因為音樂之于華格納已經淪為一種工具罷了音樂以載道的工具。用我自己的講法就是假如一個廚師要烹調的主菜是豆腐但他卻是著重使用調味料的高手即便食客的味蕾被俘虜了但豆腐卻喪失了。所謂故事的複雜清洗世界滅絕人類諸如這些都是你賦予他們的價值判斷。若是我到超級市場去十瓶可口可樂競相對我說選我選我選我選我導致我陷入了迷惘困惑不知所措之中那麼究竟是超級市場的問題抑或可口可樂的問題抑或我的問題?淫審的事不亦即是如此? 意圖組織意義的渴望加諸于自然大興土木要建高樓大廈。就像從前的電影劇終時所謂的壞人一定不會有好結果的否則最後銀幕上就會以文字加以說明壞人最後如何如何受到制裁了當電影以載道了那還算是電影嗎我們可以問。問題是當我們都見過陳巧文等示威時是如何被紅海蠻橫淹沒掉就知道這類型戰爭僅憑意義對意義戰線一拉長時間一久最終始終會落敗的。不只是數量的問題真正的區別是意義與藝術的分野。藝術自身隱含巨大力量例如宮崎駿儘管他導致你百思不解可是他的作品當中有些什麼是你無法漠視的會不會有這種感覺? 張愛玲也寫一些瑣碎儘管四處被修理讀者卻趨之若騖胡蘭成這樣評論藝術是什麼呢是人生的超過它自己時代的超過它自己是人的世界里事物的升華這超過它自己到了平衡破壞的程度便是革命與宮崎駿是雷同的接踵而來的問題是淫審言論自由之類議題的革命如何延伸開來假如你很瘋狂的戀愛過你就可以意會我講的什麼否則你就當我是那十瓶可口可樂算了。

  4. 哈,怎麼你變了張國榮?

    看得一知半解,姑且回應一下… 我同意文可以不載道,宮崎駿也可以,但「強加」意義上去也是觀者的自由吧?只要觀者不是強迫要別人認同自己就好了?

    我自己覺得故事與敍事不太搭調,那些甚麼清洗世界、毀滅人類不過是一兩句對白,主要看的還是可愛的波兒。正如宮崎駿自己說這作品是給五歲看的,這可能使他做這作品時,傾向於抹走負面情節。而五歲是否不能/應/可看負面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