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 自是生出很多問題,但其實也有一定答案,所以似是反思多於問題。而經歷這些反思後,也看得出我其實是蠻現實。
[以下有內容!]
比如說,他們到巴黎就能找到新的意義?Frank 只知自己不想變成其老父一樣,但卻不知自己想怎樣。April 說到巴黎她可以養家,然後 Frank 可以去尋找他的理想。但若非 April 一股熱情,Frank 似乎也不會去想這些事情。而 April 到了巴黎之後去做秘書的工作,真的能滿足於現狀?
又例如,他們有多愛子女?電影似乎對於他們的子女都只是輕描淡寫,子女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如此?他們對子女的有多大的責任感?還是覺得負累?有沒有仔細考慮過子女的感受?
再進一步,他們為何會結婚?為何會來到這個鎮上?這一切是深思熟慮,還只是一時衝動?熱情又是否等於衝動?等於沒有深思熟慮?
能問得出以上問題,可見我人太現實,卻缺乏了同情。
自覺電影並非要批判這對夫妻咎由自取、不切實際,反而是想說瘋子也有邏輯,April 並非神經失常,她一切行動皆有根據,她不想被困,渴望自由。問題出於她與 Frank 不能同步。Frank 似乎早已認命,沒有再去想理想甚麼的,但 April 心中卻有這希望,而她以為 Frank 也仍然有這希望。於是 April 要 Frank 去找理想,其實也想成就自己。兩人在路上步履不一,結果就是走不下去。
令我最深刻的,是一種雙重空虛的感覺:先是安逸生活帶來的空虛,於是決心逃離,但事實上這種沒有方向、不知所以的逃離,又是另一種空虛。勵志電影裏常見劇情是主角自知有某一方面的才華,可是礙於總總因素被埋沒,經歷一番苦幹才能成功。但現實是,我們原來連自己的都不太清楚自己,即使努力也是沒有方向,橫衝直撞。自我早已被消磨殆盡,而最可悲的是我們不察覺。我想起黃子華在《拾下拾下》談到有關「潛能」一段1:
李小龍曾經講過:「一個人的責任在於忠實地發展潛能,完成自我。」
做番自己,完成自我,你就要忠實咁發展你o既潛能。
明白?無難度丫嘛?
好難其實,要忠實咁發展你o既潛能,係非常難。
特別一講到忠實,我就必須要忠實咁承認:其實我係無乜潛能。
OK,我係有D潛能,但係潛能的定義就係潛,我潛到好深,都唔知有無。唔會,人人都一定有潛能,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
喂,一定有o既潛能就唔叫潛能啦,就叫浮能,或者蒲能啦!
睇到晒啦。天生我才必有用喎,呢句話邊個講架?
李白丫嘛,佢緊係可以咁講啦!
因為佢D唔係潛能,佢D直情叫做特異功能,
佢唔單止天生我才必有用,佢天生我才畀D你用都得。而我地一般人,所謂潛能,你就真係要潛落去搵下自己有無才能,
潛就未必有,唔潛就一定無。
潛能同尋寶係好似,所以有人讚你好有潛能,即係讚你好有尋寶,
無乜值得高興,因為你未必尋到。好啦,當你去潛,你發現你o個隻潛能係唔搵錢o既,咁你算係潛能定無能?
你以為你發展緊你的潛能,其實係發展緊你的無能。
係呀,我近來好掂呀,我操得好fit,
我知我將來好唔掂呀,係唔掂o個方面我而家好掂呀!你忠實咁發展你的潛能,完成自我,但係你完成唔到你層樓o既按揭呀。
咁你為o左供滿層樓你點呀?按o左個自我o羅。
為甚麼找不到自我?根據時代背景,原著作者 Richard Yates 說在美國五十年代,人們過著過份安穩的生活,使一部份美國人很不安2。這份不安應該就是源自為了安定要而消失的自我。我在想,即使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我們有很多東西可以去試可以去幹,不會悶悶在一角,但也未必能找回失落的自我,皆因自我娛樂至死了,落入絕對空虛。
事後 April 的偷情鄰居不想她太太再說三道四,房東也對喋喋不休的太太關上助聽器,能否看成導演編劇隱隱對 April 的支持?其實不甘平凡,也是人之常情,何苦到死也不放過?至少她嘗試過橫衝直撞。
相關影評: 容不下瘋子 受不下變革
1 Youtube: 若你的潛能就是你的無能
雨聲中, 夜晚裡, 昨天, 網絡暴民先生這一篇文章, 我終於閱讀, 自是生出很多問題, 導致我反思了六分鐘。咖啡館裡, 有一次, 丘復生問詹宏志, 台灣人民, 宣泄在政治的能量, 過剩以後, 會被導引了去哪裡? 網絡暴民先生, 他的自我, 他的能量, 被導引去了哪裡? 是不是, 也被消磨至死, 娛樂殆盡? 李宗盛很好奇, 伍佰的床事, 究竟是怎樣的, 導致我, 就這樣, 去想像, 網絡暴民先生的能量。反思, 反思多於問題, 可是, 有一個起點嘗試, 橫衝直撞去開始反思, 好過沒有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