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由「檔案」到「對話」

上星期上了 Talkonly 做現場觀眾,其實沒有甚麼特別的題目想講,不過當談到 Chrome Frame 的時候,我當然也提一下 Wave,然後討論就去到解釋甚麼是 Wave 了。一如所料,這些解釋很易落入細節描述,如實時、可重播歷史等等,聽的反而難以掌握。

我也沒能說清楚,但建議從高層次著手理解:以往我們以視一封電郵、一篇 blog post、一段留言、一篇回覆為數據,而 Wave 則視「對話」為數據整體。「對話」除了內容,還包括參與者、對話時間、回覆結構、修改、權限等等。嚴格上來說「對話」二字並不夠準確,Google 則管它叫 Wave。

回顧過去,我們是先以現實世界作為基礎模型,建立起以「檔案」為數據單元的電腦世界。OS 是用來處理檔案和資料夾,電腦使用不同檔案組合成程式,電郵也是來自現實中一封封的郵件檔案。這模型對於一部獨立運作的電腦來說並無問題,但當電腦開始互相連接起來的時候,我們也就遇上現實世界也有的問題:檔案版本差異、內容衝突、同步管理等等,人們不斷地將檔案傳來又傳去,花很多時間管理檔案。

在現實世界,因為實物限制,我們只能使用不同的管理技巧去處理檔案。但在電腦世界其實並沒此限,資訊可以很快地互相複製發佈,所以我們應可將檔案管理動作自動化,而專注在合作上。

還顧網絡,「對話」都是重要元素:討論串、留言、電郵串、IM chat、Twitter 等等,但我們並沒有有效的數據格式去代表。我們已見到一些更有效的合作方法,如使用 wiki、實時編輯等等。Wave 則嘗試綜合起一個格式來,以「對話」作基礎,加入一些結構、權限等東西,使到合作更加容易,免去處理檔案的煩惱。Wave 還不只是一件產品,還包括協定和平台,讓大家可依此格式開發。所以若 Wave 格式得以通行的話,則可能會取替和統一很多現有「對話」元素,相當「霸道」。

由「檔案」到「對話」,是另一重抽象化,也更適合於網絡世界,但對我們來說也較難理解。

回應

  1. 可能我是年輕常用電腦的一群吧,

    看完您尾二那段的解釋能令我更易理解到Wave的概念,

    比起我努力去看Google的介紹清楚得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