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2010與2012

早前我在 Twitter 大概寫了這麼一句:「《2010》變成國片, 是否應該愛國一下?」想說的其實是《2012》,原因是聽說這片在國內暢通無阻,一刀不剪。不過碰巧地《2010》這作品其實也有中國的份兒。

《2010》是 Arthur C Clarke 的「太空漫遊」系列的作品的第二部1,故事接續《2001》,美國要拯救即將墜落木星的發現號,但又沒有太空船,便與俄國合作,乘坐里奧諾夫號前往木星。快到達木星時,卻發現另一首太空船超前他們,是中國的「錢學森號」。中國政府在太空站上閉門造船,所以暪過了全世界。錢學森號的目標也是發現號,為了超越奧里諾夫號,所以沒有帶回程燃料。本是計劃在木衛二上提取純水作燃料,卻遇上未知的生物,結果全軍覆沒。

相比上一集的故事,《2010》加入了國際形勢,美蘇之間亦敵亦友,中國雖封閉但卻有巨大的潛力。可見作者對於中國科技發展是樂觀的,覺得中國人是有能力自己發展航太科技,而且不用借助外力。

相對來說《2012》要中國人建造方舟,因為只有中國才夠快做得到,就是大家所說的「中國速度」。而這種速度是如何造就呢?影片交代了中國在招募人手時候的情況:只要有手有腳的就能來做,越多人越好。幾乎就是在說,因為人夠多,所以才做得夠快。至於技術上如何?影片沒有交代。不過至少,我就沒有在控制室裏看到一個中國人的身影。

正好近年中國搞奧運世博、火箭升空,不斷證明自己的硬實力。可是在人家眼裏,還是「世界工廠」這個形象最鮮明,其他方面好像還是神神秘秘。要令人改觀,則不能只是投放資源,還要作出根本改變。在上月仙遊的「火箭大師」錢學森,就曾談到中國近年大搞創新工程,但卻未有培養人才的土壤。

話說回來,中國太強大了,商業電影懂得計算,也就點到即止好了,還不敢說到技術、品質、政府等話題上去,否則片子在中國上映不了,損失重大呢。

延伸閱讀: 錢學森論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之重要性

1 這小說也有電影版,叫《2010: the Year We Make Contact》,但據說票房一般。中文譯名更惡搞:《2010:威震太陽神》,真的震撼得無話可說。

回應

  1. 可是電影版卻將中國原素完全刪去……

    至於那個電影版中文譯名, 想是來自內地吧?

  2. 2012 大陸公映版其實是有刪剪的,Sony 曾宣稱 Casino Royale, Spider-man 3, Quantum of Solase 一刀不剪,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