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腦作大業 – 縮小自己

《腦作大業》(Synecdoche, New York) 是一齣很奇妙的電影,妙在電影雖然由有序變為混亂,由現實變為超現實,但故事其實還是說得通,不合情,但合理。身為觀眾,總認為電影得說點甚麼的,尤其對於鬼才 Charlie Kaufman 更有期望。但電影中後段的散漫、亂碰亂撞,使觀眾迷失在電影的意義。這其實是不是導演想我們頭腦跟主角一樣混亂迷失?

會拉觀眾下水一起頭痛的電影,令我想起《凶心人》(Memento),導演用獨特的剪接手法,令觀眾感受到主角不知前事的感覺。儘管如此,我們其實還是第三者,故事的來龍去脈還是越來越清晰,我們所知的東西越來越多,範圍越來越大,在縱觀全境的角度下,看得一條很明確的主線,一則很深刻的訊息。但《腦作大業》卻是反過來的,起先我們很清楚主角是甚麼人、家庭怎樣、事業如何、與女人的關係又是怎樣。可是越到後面,卻越來越含糊不清,我們不知這主角其實是甚麼人,他寂寞鬱悶的心情從何而來?甚至主角本身也開始尋找這答案,要將戲越演越大,越來越多人加入。資訊越多,但所能理解的其實卻越來越少。

甚至到了最後主角自己也不理了,直接讓他人演繹自己的角色,自己則代入那路人甲清潔工,然而他卻在那裏看到自己。將自己簡化縮小,他就是那個想重返舊妻懷抱的人,悔不當初不敢面對,只能暗中走進那空房打掃,這就是寂寞的根源。對比越搞越大型的戲劇,他老婆的藝術卻是越搞越微小。但小有小的好處,因為你得專心致志地看那一幅微型的畫像。眼裏看著他人,就忘掉自己的重量,然後在微小裏看到真實,從局部看到全部。

然而這不過是一個很局部的見解,因為導演將許許多多的符號塞進戲裏。我只能對這些內容作出個別的理解,卻拼不出一幅大圖畫,又或者這樣一幅大圖畫其實並不存在?我不能說我喜歡這種看不出所以然又不暢快的感覺, 但影片的確迫我留心碎片。若此篇影評再寫一次,內容或會完全不一樣,又或完全無內容也說不定。

回應

  1. 腦作大業
    差勁透頂的翻譯
    影片表達的
    是其人之存在狀態
    例如寂寞例如生死
    而非其腦裡之思想狀態

    小有小的好處的話
    她的女兒就不至于落得那麼下場了

    此片確實考驗影評功力
    要我留言論述之都哦哦哦
    太多層次了

    劇中Hazel一角
    頗似我一位前女友
    相同個性卷髮笑意語調
    儘管年齡差距
    我仿彿也與飾演導演的演員一般
    代入了導演那個角色
    有些微妙
    嘆息

  2. storage:

    值得至少一看
    無論拍攝手法抑或情節內容
    此片的有機性質恰恰是無機Avatar的反面
    要是你與我一樣不屑Avatar
    那麼你多數會被此片吸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