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未來生活》 談的是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機器的效能縱使不斷上升,人工智慧還沒聰明到能體貼人心的地步,萬用機器人還未出現。與其預測未來機器智能如何了不起,不如回歸現實,看看機器與人之間本質上的分別,探索一下為什麼我們總是覺得現在的機器不是笨笨的,就是聰明過了頭,用上去硬是不順手也不順心,從中了解未來的機器人應當如何設計才對。
現時人機互動的問題其實多是溝通問題。機器開動了,自己在做工作,但人們不知道機器工作得怎麼樣,進程如何。如果機器只是洗衣、煲飯這些可以「黑廂作業」工作,問題還不算大。但若果是汽車上的自動煞車、加速系統,得知車上的機器在做甚麼便很重要,甚至可能是生死猶關。
現在的機器很能案本子辦事,但面對變化情境,則顯得吃力,也不太懂積累經驗。因此,工程師便會模擬很多情況,讓機器能順著特定情況下辦事。如在自動導航的情況下,偵測到前面有障礙物便煞車,沒有的話便自動加速。但世事的變化多端,往往不是工程師可以模擬得到。例如在進出停車場的時候,若車主忘記關掉導航,車子自動加速便是件很危險的事。
這其中設計竅門是:讓用家一路得知運作狀況,並且在出現不尋常情況時,讓用家可以手動取回控制。最簡單的例子,在煲水時我們會聽到煤氣爐的點火聲、送氣聽,讓我們得知煤氣爐正在運作當中,而在會水滾時會因為水蒸氣通過壺口時發出響聲,我們就知道是時候熄火了。
水煲、煤氣爐並不是高科技產品,也沒有甚麼智能可言,但卻能與我們配合得很好,那是因為這些器具在運作的時候,會產生出自然聲響,而我們天生就很能應對這些天然聲響,下意識將這些聲響作為資訊,並能選擇性地回應。到了電腦時代,資訊遊走在微觀的晶片之上,沒有聲也沒有響,剩下的就只有通過人為設計的聲響、提示燈、文字來通知用家,但往往資訊太多,用家不能分輕重,只有煩悶。所以作者認為,除了我們平常會用到的提示聲響,未來的設計更應採用自然訊號,例如一些背景運作聲、force feedback 等等來讓人們得知機器的運作狀況,善用我們天生能夠處理背景訊號的能力。
另外,機器智能未及人類,人與機器的關係會比較像人與動物,沒有共通的語言背景,但經過訓練我們也能與動物互相合作。例如騎馬,人可以用韁繩鬆緊、腳上的壓力等等來操控「控制的程度」,以致在某些情境下,我們可以完全讓馬自由地走動,而到必要時則能取回控制權。對於未來的機器,我們也應該要有這些可緊可鬆的操控,讓機器可以以其有限智能做事,但也讓人控制突發事件。
所以作者提出,讓一架車子在危險的環境表現「緊張」並不是件壞事,表現出來可能是舦盤較難控、椅子傳來震動、刺耳的聲音、拉緊的安全帶等等。這些都是訊號,讓用家得知車子處於危險當中,需要被控制。現時製作的車子講求舒適安靜的車廂,往往將人與外界隔絕了,但車子又沒有聰明到可以自己駕駛的程度,結果其實比較危險。在此,機器與動物不同的地方,是他們的行動是可預計的,沒有情緒上的不穩定,只要設計適宜,人機就能互相合作。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