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起早前與朋友討論高鐵之事,我說那不單是經濟效益討論,也與功能組別有關。朋友回應說,那就是將事件「政治化」了。那時我也很「本能地」覺得政治化好像很不好,所以只能回應說沒有辦法,問題根本是千絲萬縷,不能將政治抽離。
回想起來,原來我們真的怕政治怕得入了骨,而且相信大部份問題都是經濟問題,不應涉及政治,愛以政治中立自居。但其實權力架構影響著政府運作決策,政策影響到民生。常說政治是「眾人之事」,建高鐵這單大事,與民生有莫大關係,也必有政治在其中。
但港人為何普遍政治冷感?有些朋友認為部份是港英政府養成,殖民地政府自然不想人民搞搞震,而方法不外乎搞好民生經濟,推行功利、現實主義,只要自己利益「好地地」不受損,就不會去搞政治甚麼的。
的而且確在港英時代似乎一切都是「好地地」,但回歸後的政府卻不能狗尾續貂,民生經濟也搞得不好,不知這是欠缺管治人才,還是市場經濟副作用終於發作。利益受損下,港人也開始被迫參與政治,所以七一上街者眾。但在經濟有起色之時,港人又復冷對政治。
我自己本也屬政治冷感的人,只是近年看 blog 而多看了政事,而似乎在 blogger 圈內意見多屬自由開放。直至近年 Facebook 冒起,將很多不留意網事的人拉進網內,就看到較多不同的保守意見,也更見很多人其實都不想談政治,只談風月。但不論如何,網絡提供了一個議論政事的新空間,也形成一股新勢力。
最近公投政改,又看見有人抬出「政治化」一說,Kursk 如此 修正 :「『政治化』是指一些不關政治的事都以政治掛帥,妨礙社會公平和公義,那才叫政治化,最好的例子就是三反五反時的內地人,往往因為政治背景不好而悲劇一生。」將「政治」等同「政治化」,就是抹殺了政治之必需。
看過一篇討論鱔稿的文章,如此結論:並沒有鱔稿不鱔稿,只有好文章與爛文章。意思是如果寫得正確有理據,鱔稿又如何?其實社會事件,也沒有政治不政治,要看的是這件事是否公平公正有理。
最大問題其實是 「政治」本來就跟本不是他們口中的那種意思..
>>政治是各種集團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也是各種集團或個人為了各自的利益所結成的特定關係。
本質本上集體決策同連帶關係,制度秩序,但後來被不懂中文的人無意或固意改為 – 利益集團, 權力鬥爭, 政客的工作, 意識型態, 等等負面詞的集合體
我想這才是他們口中的本來就是政治的事物會被說成「政治化」的原因
我最怕不是談政治,而是一開口別人就怕了自己似的。
莫說政治,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有些別人都會覺得是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