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一場遊戲一場夢 – Inception

有網友說 Christopher Nolan 是商業片導演,所以對他要求不高。但我就覺得,正正是我們對商業片太沒有要求,近年才會有太多腦殘商業垃圾片。Nolan 這《Inception》的示範,正好表現了商業片,自然是機關算盡,但也可以一氣呵成沒有冷場兼不老土,也不必當觀眾白痴的官能動物,用腦思考其實也是一種娛樂,也可以很商業。

劇透警告!

報導 說,年輕人比老年人較易接受這片,原因很簡單:整齣戲就如玩遊戲。先建構一個另類世界,裏面有一堆遊戲規則。觀眾以 Ariadne 新手角度,認識遊戲的目的,如何玩法,有多少關,如何過關等等。組成工作隊伍有甚麼人,各有甚麼特質。進行任務前要作甚麼準備,完成甚麼工作。

正式任務時,當然就如遊戲般過關斬將,需要配搭人手。有如星矢過十二宮,每關留一個把守,其他人繼續前進。當然會出現意外狀況,如目標人物死了,主角隊伍要快速對策。原來除了原本預定的關卡外,還有一個神秘關卡,而這關卡內會有與主角至關緊要的人物,竟是完成任務的關鍵!

將這麼複雜的遊戲式故事,說得清楚明白有層有次,自是 Nolan 的功力所在,但也與新一代的吸收能力有關。電玩世代善於留意任務目的,整合細節。近年電視片集 (外國啦..) 也越趨複雜結構,多線多人多參考,人們在網內網外延伸研究討論劇情,已成習慣。所以對於《Inception》的一場遊戲,自是看得過癮興奮,透不過氣。一個簡單的公開式結局,已在觀眾心中植念,然後各式各樣理論說法,通過網空間拙壯成長、百花齊放。一個做夢題材,解讀更可是自由發揮,屈機千里。這是本片的厲害之處。

可是,我對於大家熱烈討論結局,卻不太感冒。最大的問題,是我對片中角色無法投入,以至我根本不在乎他們是生是死,是夢是醒。

此種疏離感,有兩種層面。其一是對本作植念的設定,到真正改變人物內心,感覺兒嬉。原來要改變人意念,只雖依公式過關斬將。夢中再夢,就能深入潛意識,再做場大龍鳯就能暪天過海。一直認為有關人心的工作應是艱難,也有代價,但片中科技卻是太容易,潛入隊伍不用細察人心,只需動作夠快。植念過程很像一個低級騙局。如此科技,能載舟也能覆舟,但此作卻沒有對此科技有太大批判,唯一被毀掉的只是主角太太。

疏離感其二來自主角表現過於理性,雖見他潛意識中妻子常出現,但卻不感到他的愛,甚至與妻子對話時,也不覺其激動。網友認為這是將主角設定得太正氣,張無忌化後便失卻人性特徵,很是認同。硬是覺得將主角弄得有點變態,憶妻/子成狂甚麼的,會更合理,也更讓人同情,故事才會動起來。

雖然如此,此片卻已比同類商業片高幾班,絕對收貨。只是我雖也體驗到遊戲快感,驚嘆於導演剪接的鬼斧神工,卻也若有所失,相信我是老了一半矣。

延伸閱讀: 為流行文化平反 – 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