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七年

懵下懵下見 Stannum 寫 ,才發覺早已過了這 blog 的生日,原來又已七年。

上一篇談整理舊文時,當然也忍不住趁機一讀懷舊一番,發覺那時真的甚麼事也拿來寫 blog ,所以寫得密。現在寫的較疏(+懶?),可能在 twitter 上分享比較多。用 Twitter 其實就是貪方便,但那 140 字就是限制,寫不出甚麼花樣,不過至少是比較公開的。以前寫 blog 的人還會想區分公開還是私人日記,有不少意見,現在大概不少移到 facebook 上去。結果剩下來寫的,大概都是想公開寫的。

碰巧在面書上見 小奧 這樣說:

Facebook 等已食晒 blogger 的溝通,即使好多人分享你篇文,但人人只會在各自的面書上講,原 source 根本沒了以前的討論,博客已冷清。我們太利用面書,但其實接觸有局,既限了讀者群及文章模式,最大問題,沒了自主,不知一天面書要刪就刪,所以我始終不會放棄自己的 blog

以前的 blog 會有 trackback,是 open standard,每個 blog 可用。但隨著那些不同的分享網絡出現,這些回應又給分散了,不能合回來。Twitter 的還好,還可以 search。但有時看 blog 的 statistic,一連串都是 facebook 來的,無跡可尋,想知道文章給甚麼人看了,都比較難。加上短址隨天飛,只看 blog statistic 還真的很有限。

我想起 wave,她體認到對話是網絡的本質,又是開放格式。理想就是當 twitter、facebook、blog 等都用 wave 溝通,那麼那些回應又可以集合起來了。 可是 wave 概念太抽象,想做的東西又太多 (又 real-time 又 history),Google 也照顧不週,現在只能將她送給 open source 社區,讓她自己發展,大概不久後就被人遺忘。

正如小奧所說,blog 是自主的,所以我也會繼續寫下去。而我看過舊文後,覺得需要拾回那種小小事也分享的心態,保持敏感度。

回應

  1. 可能我是少數對Facebook不熱情的人,現在寫Blog主要都是寫給有心人,知音人,有緣人。而且我覺得Facebook只會討論新鮮事,不是一個適合做記事的平台。並且自己寫的東西儘管是無聊之談,但都不想FB不聞不問之下刪除。

  2. Jacky兄,好久不見。

    我另有看法,其實從前還是會被引到討論區而不在原blog討論,我家最長最長最長的文章討論就是發生在某討論區(本人只作隱身觀賞)。從前是討論區,現在是fb‧無大分別。

    「fb的溝通可以替代blog」的說法,有一個很大的盲點,這只是對社交社群形博客而言正確,當然,當下香港「blogger」以社交社群形為主流大宗,所以會有這種錯覺。

    很多blog以面對讀者(不是社群成員,是讀者或者訪客,博客不一定會認識的人)為主,他們可能有fb戶口,但要它們到fb溝通是不符現實。這種非社交式溝通,才是blog別於fb的存在價值。

  3. 其實未必係想睇討論, 而係想知有咩人 link 左, 因咩原因 link 咁。fb 就睇唔到。

    小奧指的應該就是「社交社群形」。也就是說社交工具出現,另到 blogger 可以 從「社交社群形」 differentiate 到出黎。至於「社交社群形」算不算 blogger,我就不討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