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點睡意進場看《Black Swan》,結果卻沒有睡著,大概是電影公式計算起了提神作用。劇情層層遞進,選角到公演的日子越來越近,看著女主角 Nina 越來越迷失,也越來越緊張。導演故事說得清脆脷落,真實與虛幻交錯,適當留白,已算相當有水準。當你見到骨瘦如柴的 Natalie Portman 努力地起舞,更添加多一點同情分。
不過回家一想,還是嫌故事有點簡單過頭。簡單道理就是:要達至完美,並不是循規蹈矩,謹謹慎慎,而是要放手,要失控。所以平時是乖乖女的 Nina 就得學壞學放縱,發掘自己的黑暗面,才能掌握到如何演繹黑天鵝。然而,我們應該更感興趣的是,黑暗面是不是人人都有?是可以發掘的?還是天生的?與成長經歷有沒有關係?
Nina 應該有其黑暗面,證據就是背上的抓痕,但除此之外就近乎不著痕跡了,是她這一面埋得太深?還是說她真的只是一個天真的乖乖女?她又為什麼如此渴望得到角色,渴望完美?這種執念,就是黑暗的源頭嗎?但她卻又不是要固執到不擇手段。是劇團的 Lily 帶壞她嗎?可是 Lily 卻似乎不是那麼壞,只能說是生活比較開放罷,有很多情節都是 Nina 幻想出來。
她的媽媽似乎更有問題。為了慶祝她取得角色,媽媽買了一個大蛋糕,卻又不知道她要戒口,然後又立即變臉要丟掉,是這喜怒無常的母親令她發展出黑暗面嗎?她媽媽半夜去看守女兒睡覺,是為了保護女兒不再自殘,還是有股控制慾望?是不是自小成長在壓抑環境下,才導致她生出黑暗?
這些問題大抵都沒有答案,也似乎不是電影要探討的題目。電影只說 Nina 如何由白變黑黑變白,疑幻疑真耍戲法,對於她究竟是「不能」還是「不為」,終究沒有答案。
May I share ?
《社交網絡》與紮克伯格的精神力量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02/LUO073342.asp?source=UpFe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