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風險與恐懼

最近在看一本叫《世界既簡單又複雜》 (Simplexity) 的書,未讀完。其中一章題為「我們為什麼總是擔錯心?」,這章內容倒沒有多提到簡單與複雜,而是談到我們如何受恐懼所惑,所以經常誤評估風險。

恐懼牽動我們的反應,在腦中廻路更短,所以我們一遇見危險,會先反應 (或戰或逃),而往往之後才會判斷這危險是真是假,這令我們在遠古時野外得以生存。我們現居城市,沒有野獸襲擊,生活安全得多,但這生理反應依舊。相對於簡單自動的原始反應系統,我們也生出一種分析反應系統,加上各種風險資訊流通,使評估這件事更複雜:

  • 我們怕患癌多於車禍,因為懼怕病患的痛苦,儘管後者較易發生。
  • 我們怕患愛滋多於心臟病,因為怕長痛多於短痛,儘管後者較易發生。
  • 我們怕恐怖襲擊多於全球暖化,因為其一擊即殺,儘管後者較易發生。
  • 突然天災,每天報導,卻會使我們因為聽慣了而變得不太擔心。
  • 我們怕飛機失事多於車禍,因為以為自己可控制車輛,儘管後者較易發生。
  • 我們怕人們駕車時通電出意外,卻覺得自己駕車時通電只是很短時間沒問題。
  • 我們並非不知道吸煙和狂吃雪糕不好,但它們令人可即時享受,長遠才有後果。

這樣使我們評估風險添上很多變數,令我們有時杞人憂天,有時若無其事。其中一個更好的方法是信靠數據,但要小心玩弄數據的人。例如說害蟲藥的危害比被飛機撞中還少,但這兩件事根本風馬牛不相及,住得近機場的人又怎算?有時候,我們又以為只可二選一兩害取其輕,卻不知道有第三個選項。

所以我們是不是要整天擔心核幅射幾時飄過來,每日看他們超標幾多倍心驚膽跳,而不知道其實香港平均幅射跟現在的東京其實不相上下?反對核能因為有風險,但有否漠視了燒煤炭石油的溫室氣體有毒物質更有害?又有否反思現在這用電力推動的經濟體系,是否可持續發展?

相關閱讀:

回應

  1. 剛剛看完。

    其實還有另一本《你該不該相信直覺》(Intuition: its powers and perils)也有討論類似的題目。

  2. Shared this on facebook, and the following is a response from a friend:

    These biases have be well analyzed in decision science. But I think the author (of the blog, not necessarily the book, because I have not read the book) overlooked a very important point: We human beings make decision to maximize our utility, not to merely minimize risk. He actually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utility vs. risk in his example. But if our goal is to maximize utility, and risk aversion is just one variable in the equation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his whole discussion is moot. There is no paradox in any of his examp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