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經典場面:有人在 facebook 上說自己情緒低落,要生要死。他的親友從 facebook 上看到,引發一番討論。有一位親戚覺得他這樣在 facebook 散發負面情緒不好,便私人訊息叫他不如刪了那句吧。那人便又再在 facebook 上留了一句:facebook 沒有言論自由!然後又引發親友們另一番討論…
會出現這種場面,是因為網絡將人們說話的情景抽離了。在現實,我們會因著身邊有甚麼人,自動調節說話的內容。但在網上,那說話的情景不存在了、虛擬化了,所以便會有這些不對調的行為和結果。明明那人就是一個人獨自在房間打字發文,身邊沒有人,那他要打甚麼是他的自由啊!發文如此簡便,幾下按鈕便成了,那怪得我如此感性?但那 facebook 上的討論串,卻又其實是類似一大堆人聚集在一起看一起參與。Facebook 有沒有言論自由?每個使用者在此上,都對這言論空間有不同的假設和看法,那算是私人?半公開?話應該說到甚麼程度?各有演繹,爭議便由此而起。
當然這只是經典一例,在網上這些不對調的情況多著了。正如 道長 說的,例如我們每每會將一天的所見所聞都「分享」,可是誰又要每每關心你吃了甚麼、突然見到甚麼景色、遇到甚麼人?歸根究底,還不是因為我們分享時,其實偏向於覺得這是一個個人記錄,而多於分享的意思?只不過正好那些東西又入侵到一條條的 stream 之上?
Google+ 的 Circle 試圖解決這些「分享給誰」的問題,Circle 的概念更貼近於現實我們處於不同的人際圈子,說的東西都會不同。人們說 facebook 也有 grouping 啊,可他們就沒有將這個做重點,你要想在 facebook 貼文做到有效 grouping 還是要花點氣力的。Google+ 無論在一開始,或是在使用介面上,都在提醒你 Circle 的存在,這就是分別所在。
但我們要更留意的,是這 Circle 跟現實有那些分別?首先 Google+ 裏的關係是 follower/following 的形式,其他人是不需得你首肯才可以 add 你的。不過只要限了圈子,他也是不會收到你發的分享的。我們在 Google+ 的預設角色仍是一個廣播者,而並非是一個圈圈內的成員。
這些 Circle 是跟據個人而定義的,這並沒有現實上的限制,例如你可以建立一些暫時的 Circle,例如跟你做生意的,又或參加某次活動的,為的可能只是分享一些當時的資訊,如照片、會議記錄等等。然而,正如一些人所擔心的,這些 Circle 會不會越生越多呢?每加一個 Circle 都增加了之後的管理成本。Google+ 可能某程度上解決了 information overflow,但又會不會變成 Circle overflow 呢?想到上面提到的廣播者角色,我們也許對建立甚麼 Circle 和可以做些甚麼,要有相當考慮。
現在 Google+ 的用家,大都是 facebook 或 twitter 的用家,也連帶將他們的使用習慣帶進去,就是 add 很多人,分享很多東西。但我認為,Circle 理應有不同的玩法,例如真的是用來分享比較私人的東西,用作聯誼,而多於作「個人發表平台」。不過 Google+ 又始終難脫 facebook/twitter 的影響,再加上第一波用家的意見,很可能左右著 Google+ 的日後發展。
在 Google+ 上有用家覺得,這片新天地真好,沒有廣告沒有遊戲。我也對於 Google+ 推出時竟然沒有配合 API、Chrome extensions、bookmarklet、embed widget 之類的東西有些意外,究竟是出得太急沒有? (但又有甚麼好急?) 還是 Google 是另有所謀呢?不過得知最近新聞談到 API、遊戲方面,就知到 Google+ 仍是不能免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