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少年Pi》的實驗

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裏,他的叔叔告訴作家:聽完Pi的故事,會令你相信神。所以你就會依這個方向去想:這一定是Pi一番經歷後,有所體會,不僅是肉體得救,心靈也得到救贖了。可是看到完場,卻完全不是這回事。

(以下討論的,其實多是故事本身的設計問題。至於電影是很好看啦!推薦進場)

!警告!以下劇透!

電影用大量篇幅去描寫那一段奇幻旅程,畫面壯麗,奇觀連連,好讓大家邊看邊稱奇。到最後卻丟了另一個殘酷的吃人求生故事來。然後問大家:你覺得那個故事比較好?作家回答說是動物故事,Pi說那你是信神的人。這是同一個故事的兩種說法,問題不在於那個是真的,而在於我們選擇的觀點。

但是,又有誰會覺得吃人故事會「比較好」呢?留意他的問題,他沒有問那個故事「較合理」或「較可信」。電影用那麼多篇幅去講那動物故事,畫面叫人動心,歷險奇情,又充滿盼望,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比較好」的。但這反映了甚麼重要的事情嗎?反映了我們的信仰嗎?我覺得這不過是反映我們都喜愛美好的事物,又有惻隱之心吧。

故事作者似是想用這一問題,去向觀眾進行一場實驗,証明人都有逃避現實的心理機制,不敢面對殘酷的現實,反而相信那些難以置信的奇幻歷險。但我覺得連這一點也是說不上去的,因為他問的是那個「比較好」而已。

若果將問題修正做「你相信那一個版本」,才多少有點反映我們自身看事情的觀點。可是這與信仰的關係又怎樣呢?難道說信神是逃避現實?或許這是作者的意見。但我覺得是,有信仰的人,才能更接受現實,勇於面對生命中的偶然與必然。我看著成年Pi沒有活在懊悔之中,而且能夠如此淡定地說故事,心想他一定是在這過程裏抓住了甚麼信念信仰,才讓他能夠安然面對現實。然而,這反而是整個電影中沒有多說的。

所以我說這不是救贖片,不是那種如他叔叔所說,聽了之後會令你相信神。如果是救贖故事,就會寫吃人的現實,然後看主角如何經歷悲痛和恐懼,又經歷了怎樣的轉變,讓得身心靈都得救。然後,Pi能夠將那慘痛經歷,看成恩典,看成動物故事。那是結果,卻不是過程。

而至於身為觀眾的我們覺得那個「比較好」,都似乎反映不了甚麼。尤其當你明白到兩個故事不過是不同演繹,就更不存在「信那個版本」的選擇,兩者皆可為真。這顯得作者特地設下的這個實驗,多少有點自作聰明了。

回應

  1. 我的理解是,此故事討論的叫靈性 (Spirituality) ,而不是宗教,只是 "believe in god" 一字有太通俗也太有易令人混淆。 god 是非物質存在的概念,如果你相信它的存在代表你也不絕對相信現實。
    將現實(理性)和非現實(感性)混和去達致內心安寧是人類靈性的表現。宗教信仰只是如何將「現實和非現實混和去達致內心的安寧」的手法,或者如你所說「逃避現實」。例如佛教認為離苦得樂,但現實永遠是苦只是你心理上離開他;廣義耶教相信死後有天堂故此請你而家頂住先;道教認為得道可成仙,未成仙請你繼續修行……

  2. 我感覺是電影呈現的是Pi修成正果的靈性表現,不是過程。我們信那一個故事,與我們本身的靈性如何卻關係不太大,表現的可能是我們渴想得到的靈性表現。

  3. 我想,這與信仰很有關係,不是信神即是逃避現實,
    而是相信神=相信一些你未曾看見/不合常理的事,
    如戲中,相比起人和虎共存、遇上不同動物等等,
    人殺人人食人,更為調查員所接受。
    而信仰一樣,是對一些「未知」的信心。
    未曾看見,但卻相信,即是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