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奴役之路》講的自由主義,其所仰賴的是市場,其指標是價格。要市場正常運作,價格必需能忠實反映事物的價值,所以不能被操控,而政府該致力維護此事。會操控價格的當然是人,某些權勢左右這指標至有利於他的運作。當人知道一些系統運作,便會做這種「hacking」。
近年常說的大數據也有此理。現在人們對大數據趨之若鶩,因為大數據透露了一些可能有用的新資訊、事物的關係(但沒因果),這些數據可以做成新的指標,以決定行事對策。既是指標,也就同樣要遠離人為操控,才能反映事實,資料才有用。因此,在一些與人「無關」的大數據,如氣壓、水溫這類科學數據上做分析會很有用,因為這些數據不會「說謊」。然而,關於與人有關的數據,則必然會產生演算法與人鬥聰明的情況出現。
這種爭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搜尋,本以被連結數做指標,但為抗內容農場、連結誘餌(link bait)等等人為操作,演算法越來越複雜,甚至連 Google 的工程師也難以對其有全盤了解。結果,我們漸漸得對這般複雜的算法,看成類似大自然一類東西,箇中有些我們不了解的神秘關係。其他的例子包括評分網站、社交網站、過濾字庫、高頻交易等等,我們不得不面對,奇怪的推薦廣告、滿佈面書牆的內容農場文、五毛、打手、小秘書。
這不是心地善良不善良的問題,而是當我們有了系統意識,便會表現得不一樣。例如我自己上面書常常會有不要亂點東西的意識,減少面書收集數據。也有人反其道而行,參加和 like 所有 Page。這都不是為了甚麼利益,單單就是一種對系統存在的反射動作。喂!有人在看著你的!
有人會說行事光明磊落這有甚麼好怕?同樣邏輯我也可以反問:既然行事光明磊落,為什麼要抓我的資料?答案是賣廣告。表面上是要改進服務,實際上還是不得不拿來做廣告演算,現實就是:你所開心享用的各種免費互聯網服務,都是靠賣廣告的。有沒有反問過,當這些網絡公司抓取你的資料來做演算而賺得,其實應當分你一份?
我們對系統的意識在這網絡世代,一路走來已漸漸建立起來,對網上該做和不該做的事有了些標準。不過隨著移動設備之普及,一班新的網民,正在 whatsapp 上重覆著我們在 ICQ 時代的舊路,例如那些轉發健康資訊、生活小貼士、幸福小故事。但笑甚麼?我們也在 like、retweet、share。
市場經濟要價格這指標有效,政府必需有所規管。關於人的大數據要有效,就必需能鋻定資訊來源。這意味著可能要有一種實名制度,一種能追縱資訊歷史的方法。在這信仰資訊自由、開放、隱身的網絡世界,可謂是一種無論對概念或執行的一種挑戰。
Men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