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哲學的慰藉

consolation-of-philosophy

會對這個作者 Alain De Botton 有興趣皆因看了他的一個 TED 演講,談的是如何以古代的悲劇應用在現代。他這本《哲學的慰藉》也應用了古賢的智慧,教我們去面對人生困境。

  • 當不受觀迎時,蘇格拉底自身的經歷告訴我們,自信來自於理性,對大眾覺得理所當然的東西要有懷疑精神,也要用邏輯審視自己的信仰。群眾的意見通常不算甚麼,以理性批判之更重。是以他在被判喝上毒汁之時,仍能處之泰然,因為那不過是群眾的結果(他是被投票判死的),而他確信的是理性。
  • 缺錢時,伊比鳩魯教我們真的快樂並不是奢華、富貴的生活,而是友誼、自由、思想。對於我們的慾望,我們可以分析:我們一定要那東西才能得到快樂嗎?有例外嗎?能將這例外納入再重新檢視這慾望的真象?
  • 遇挫折時,塞內卡告訴我們要安適於其中。憤怒不是失控情緒的爆發,而是背後我們確信有一種觀念被違反,知道背後這觀念,能令我們不易怒。經常思想命運女神,知道她總是隨機降福降禍,能助我們面對震驚、不公的事。想像最壞情況,反能幫我們減輕憂慮。面對人和物的傷害,不要立即聯上因果關係。當然,我們不該對所有挫折認命,否則人類不會進步至此,但知道何時認何時不認,卻是很重要。
  • 被認為有缺陷時,蒙田讓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並不完美,而是一半瘋狂,一半智慧。我們應坦然接受各種缺陷:學識不多、對其他文化有偏見、性愛上力有不逮等等。活得有品德、追求智慧,但過著平凡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成就。
  • 心碎時叔本華說,那不過是一種「生命意志」在作祟,其目的是生存和繁殖。愛情,非要他/她不可的感覺,是這種生命意志引起。以這種觀點看愛情產生的怪異行為,我們會更寬容。生命意志目的既為生兒育女,並沒有責任去令我們幸福。
  • 困頓時,尼采說那是我們自我完成的必經階段,只有經過痛苦、逆境,才可以到達新的境界,如爬山一樣。所以我們不要逃避痛苦困難,反要歡迎它能做我們生命提升,結出果實。是以他對能給人一時安慰的酒精和宗教都大力鞭打,因為那是令人消極逃避的毒藥。快樂跟痛苦是一體兩面,不能脫去其一。換個角度說,這正是以「不安慰」來取得「安慰」。

我本以為這是類心靈雞湯書,內容對讀者來說就是輕輕鬆鬆各取所需。但作者舖陳的手法,是以哲學家為中心,也介紹了哲學家的生平,收集他們對生命某些面向的看法,在歷史脈絡中見到他們想法的形成,讀起來有深意,哲學與慰籍混和得恰到好處。

讀到書中這一段,我想大概也是作者對我們文化的一種深切體會:

我們還可以看電影、歌劇、聽音樂會、上床睡覺;我們可以閱讀小說、哲學和史詩--這些活動是叔本華紓解生命意志之需求的最佳資源。我們在藝術和哲學作品中看到的,正是我們自己的痛苦和掙扎透過聲音、語言和影像加以引發、展現的客觀版本,藝術家和哲學家不僅表達了我們的真實感受,更以一種尖銳而理性的方式展現我們的經驗,這是我們無法比擬的。他們為我們的生活面向塑形,我們雖然可以看出這正是我們的生活,卻無法單憑自己的力量有如此透撤的了解。他們向我們解釋我們的處境,並協助我們,讓我們不至於對自己的處境感到孤獨和困惑。我們可能還是必須繼續挖地道,但透過創造性的作品,至少能偶爾洞悉我們的苦惱,讓我們在飽受折磨時不至於如此不安與孤獨佔(甚至是受迫害)。用叔本華的話來說,藝術和哲學用不同的方式幫助我們將痛苦轉變成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