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氣的樂章

qi

記起《龍珠》比迪麗要學舞空術,身邊的「同學」悟天說:「就是這個」,然後一個單手波射出,比迪麗眼傻了:「這不是掩眼法吧?」悟飯跟她說:「因為他們一早學懂了『氣』」… 對於中醫所說的氣,我們其實都是似懂非懂。而事實上,氣在中國文化裏已有很多引申意義,除了醫學上的血氣、胃氣,天氣上的寒氣、熱氣,文化上有義氣、正氣… 本書作者王唯工的研究項目是脈搏的諧波分析,看出我們的血液循環系統裏的共振現象,可以與我們中醫古書裏的經絡理論相配合,氣在這裏的意義,指共振。

氣即共振

以流量理論去解釋現在的血液循環系,會有很多難題。例如主升動脈一出臟就180度轉彎,是很浪費動能的設計,為何要設計成這樣?舒張壓是正壓,也令血流有阻礙。以流量理論去看最好心長在頭上,血依地心吸力而下。器官也不應與動脈長成90度,因為這有礙血流。而若果心臟夠力的話,也不用很規律地打血,應該用多少打多少就可以了。

王教授研究發現,如果能脈像去做諧波分析,就會見到第一諧波到第十二諧波。他發現可以分別將這些諧波映照到中醫裏的人體十二經絡,也就是「氣」的主要走道,而他也在這些經絡的穴道上量得到這些諧波。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不同的器官(一條經絡對應一個器官)也是以不同的諧波共振著。這共振有甚麼用呢?中醫謂之「氣行血」,也就是氣是用來使血運行的。這就得出了一個推論:血液循環系統其實並不以流量驅動,而是以共振頻率驅動。這就解釋了流理理論的相當疑難:主升動脈轉彎將動能打成壓力波以血管傳送,舒張壓的存在是要令血管保持彈性以送壓力波,心臟長在中心是為打出不同的諧波,而且需要規律地打才能得出不同的共振頻率。

這裏與交流電的理論相似,即電流是很小的,但電壓很高,這樣就可以將能量傳到很遠的地方。心臟也要將能量傳到很遠的地方供血,舒張壓是基本的壓力,血管傳送壓力波裏面有不同的諧波,而器官只要與某一諧波共振就能得到血液(就像收音機)。這設計的巧妙之處,是心臟能夠調較不同的諧波強度,來決定各器官的供血。完全不用複雜的管道開關、閥門,以頻率就能控制穩定的供血。作者在書中還有很多細節的解釋,例如動脈圈的作用、微循環、血管開口的調節等等如何與這共振理論相配合。

有關經絡是如何被發現和發展成現在的模樣,其實仍是有很多未知。所以經絡共振現象是一件事,但它們為何是如此分類、組成,仍然有很多謎題。

諧波分析

依此理論,作者開發了診脈的儀器,能很清楚列出人體十二經絡的數據,其共振能量,對血的需求等等。其實脈像的科學研究一直都有,但將這些數字此對照到經絡的確是一大突破。王教授將這些數據得出的經絡資料,依照循環理論,能夠解釋很多中醫古書上的治病理論。更重要的是有了堅實的理論,就能知道治療的手法是否正確。

西方對中醫理論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覺得很模糊,穴位是甚麼?經絡是甚麼?有甚麼可以量度的?這些都沒有實質生理上的對應結構。共振理論告訴我們這些都其實是共振關係,如今有了數據和理論,就更能將中醫這門古技更有科學基礎。

據教授說,這脈診儀因為數據更精確,所以能辨的脈像更多。而根據脈象來斷症,可以有 1/44 之準確度,很快就能圈定病發位置。

教授也說,若用數據角度,去調查身體各處的酸性變化,應可以有效看到癌症的先兆。但問題是現在沒有這種測量方法,只可以抽血整體拿去驗。對照脈診就是很容易看得出變化的方法。若果科技發展下去我們能夠有更多細微變化的數據,將會很有用。

血氣的循環

循環理論看的就是血的供應情況,血能送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在此氣的意義是物質,即氧氣、營養、白血球等等)。循環不好,器官得不到養份氧氣,就會開始運作不暢順,其過程有癢、酸、痛、麻、木。神經因為缺氧而開始不工作,而隨著越來越多神經不工作,感覺就越強烈。一旦到了木,就是神經缺氧太久,而沒有反應了。

教授認為,很多疾病的病因都是循環不好所引致。現今主要的致命疾病,都可以視為循環問題,例如心臟病、惡性腫瘤、高血壓、肺炎等等。看來與血循沒關係?肺炎就是細菌躲在肺裏,它們躲在那裏的原因就是循環不好,衛氣(免疫系統細胞如白血球)不到。高血壓在中醫的角度起因是血含氧不足,心就要加強供血所以高血壓,所以是肺循環不好。教授再引申,一些精神病都可能是腦供血不夠而影響。

以循環看身體問題,是以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問題。西醫看問題,找一大堆相關數據,但相關不等於因果,結果來來去去也解不了根本因。循環是現代病的共同因,我們因為對血液循環認識不夠。中醫專長正是循環,以氣和經絡解釋身體狀況,配以五行相生相剋對照這些經絡的因果關係(五行之說其實是好記),就能在問題發生之時用對方法醫治,更有效,也不用吃藥吃到身體差。

而教授也說,並非所有問題都是循環可以治的,例如遺傳病。一個理論最緊要知道自己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但能夠了解人體循環,已能治好很多的病。

養生

中醫有很多養生之道。書中說中醫其實並不接受自然的老化,老是循環變壞了的後果。脈診的好處是可以很早就看出問題,而問題越早發現越易解決。最簡單可能只是拍拍打、推拿按摩來補經絡之氣就已經可以了,這也中國人的養生之道。

身體有自癒的能力,有時單單靜坐便很有效果,因為心臟會自動調較共振步率,調節供血。教授提到練氣功者,就是以只自己的意志力去控制穴道開關,影響共振。但這總不及身體自動調節來得好,搞不好可能會走火入魔。當然,當循環不通時若能用外力,如推拿按摩去刺激經絡,會比較快。

要有好循環也講求姿勢的正確,才可讓血流暢通。我看教授新書《以頸為鑰》就著重頸椎健康的重要,尤其現時那麼多低頭族。平時站站樁,可練上中下三焦之氣。站或坐時都必需留意要有鬆的命門(肚臍對後的背部)。

結語

這個血液共振理論,用科學方法替中國古以來的醫學背書,是一大突破。這書出在 2002 年,而教授其實早已在 1988 年有這發現。究竟這理論在中醫西醫兩面發展得如何?有沒有成為中醫必修科?還是當中乃有爭議之處?我嘗試在網上找,中文資料就多數是介紹這本書。英文資料則近乎沒有,除了教授自己出的那幾篇論文。在上年(不確定)一個台灣健康節目中有請到王教授,他提到這理論才開始被西方所接受。

教授這幾年間寫的幾本養生的書,都是由他這血液循環理論出發,據說都很暢銷。在書店揭過看似寫得比較普及的。而本書則在結尾是也有透露,這本是一些脈診儀筆記,所以當中其實也比較多中醫術語。

希望他的理論在未來能夠發展得更完善,不只是幾本暢銷養生書。也一如他書中所說能夠中西合壁,各展所長,則是大眾之福。

回應

Mentions

  • Jacky
  1. 「心臟能夠調較不同的諧波強度,來決定各器官的供血。」

    單是這個理論能否得到證實,已令人懷疑了吧。

  2. 他主要測出的諧波頻率能與經絡對照,再看中醫古書中的道理。
    其他運作原理我想他是依此作推論。

  3. 很高興你們也看過這本書!七本我全看了,連他大部分的論文,是大粉絲!

    現在是他兒子王晉中接手,繼續研究等事情,我安排了他到香港各中醫學院交流,其間一月七號辦了一場公開演講,有興趣的朋友,可登入這網站看詳情和報名: http://www.accue.com.hk/seminar.html/

    因為暫時還沒在香港成立正式的公司,所以這網頁暫存我公司,請包涵!

    有關心臟如何控制各諧波的大小,到時可問問佢吖?

    好高興找到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