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物聯網革命

iot-commons

又是英文名字比較對題:The Zero Marginal Cost Society,在趨近邊際成本近零的社會,我們可將近免費取得所需用品和服務之時,資本主義會走到盡頭,由主導變成利基,取而代之的,是用新一代通訊、能源、物流網絡組成物聯網時代,我們以協同共享聯盟(Commons)的民主方式去自我管理社會資源。這有望帶我們進入一個富足、永續的社會,能與大自然平衡共處。

資本主義的終局

資本主義的根本邏輯是逐利,而當生產成本因為科技進步而越來越低,也就是邊際成本趨近於零之時,就必然會遇上其終極矛盾:沒有利潤了。有人稱價格均勻的必然結果,就好像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熱寂。還未走到這一步,皆因企業為了有效率的資源運用而要作垂直整合,使用生產規模來賺取利潤,為了確保利潤而進行市場壟斷、獨占,靠本身的垂直整合打擊對手。資本主義的邏輯,是人人自私,反對整體社會更好。作者提到,資本主義/效益主義在達爾文裏找到了道德背書,因為「適者生存」,但首先這句說話不是達爾文說的,而是社會學家史賓塞說的,而達爾文其實比較傾向於「天擇」,即在設計上較能適應當下周遭環境,而非最佳生理狀態。雖然達爾文曾經引用「適者生存」的說法,但之後已為此事對外道歉,可是這詞已經深入我們的意識之中。所以資本主義認為競爭、由簡單變為複雜、垂直整合、中央集權是自然演化之途,政府不應干預。這就是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儘管達爾文本人並不認同。

第三次工業革命

作者總結每一次工業革命,總是因為我們在能源、通訊和物流網絡有了突破。第一次工業革命肇因於蒸氣、印刷和鐵路,第二次工業革命則由石油、電子和內燃機帶起。第三次工業革命,將由能源網絡、互聯網和自駕汽車帶動,這關係到實體事物給連接到網絡,形成物聯網,以更有效的方式共享能源資訊,事物接近零邊際成本。具體的近零成本事物有:3D打印、分享自家綠色能源到地區性微電網、大規模公開網絡課程(MOOC)、通過網絡分享汽車、房子甚至衣物、分享病歷改善診斷結果。在這裏可分享價值大於交易價值,取用權勝於所有權。這些都是 GDP 看不到的,所以各國還以為經濟成長慢了停了,只看到市場資本的下跌,看不到社會資本的掘起。

古時工匠自己擁有生產工具,可以自給自足,又或生產貨物於市場出賣,是獨立的小個體。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因為資源之稀少,前置成本高,所以必需由中央管理、垂直整合,才能產生規模,降低成本。例如開採石油就需要很多建設,結合運輸網,這跟以前水車、風車這些隨處可取得的能源很不同,非個人可以取得。這形成一間一間的大企業,也將古時工人的生產工具拿走了,工匠由必需替老闆打工了。留意這種生產模式結構不是民主國家專利,同樣可以實現在中央集權的國家,只是效率很不一樣。現在來到網絡化的社會,科技發展下竟然我們又可重掌生產工具自給自足,成為產消合一者(prosumer),不用靠大企業,是一種去中心化、分佈式的社會結構。學術點說就是將科技民主化,人人可取用,近零邊際成本。

零邊際成本

零邊際成本社會的初味,我們在網絡時代嚐到,我們在網上的活動幾近是免費,卻可以滿足我們的新聞、娛樂、通訊、社交等等的所需。當然很多企業也開始嘗試在網上賺錢,例如 Freemium 方式,但暫時最穩定的還是賣廣告,這就是為甚麼最近 Mobile Safari 預設附送 Ad block 軟件會引起那麼大的廻響。事實上我們多年來已習慣無視廣告,所以他們才會變得越來越侵入式。要在網上服務取利之難在於我們選擇之富足,你這一家不免費,就用另一家罷,可以看可以用的東西多到不得了。

物聯網將我們這些網絡免費之物,滲透到現實世界。現實物品的資訊化、網絡化,這會將近零邊際成本的世界,由虛擬帶到現實,我們取得物品或服務將可以接近免費。靠著新的通訊、能源、物流組合,我們可以靠著協作、分享去處理資源,不需大企業或政府,可以自我組織、管理,而且成本很低很低。一個個協同共享聯盟組成的社會結構,是橫向的、由下而上、去中心化的,就正如互聯網當初的運作方式。

共享聯盟

追溯共享聯盟之歷史,早在封建制度時已有,農民結盟共用土地、水源、畜牧等,在各人同意下訂明決策、規則、違規罰則等等。領主壓迫下的資源緊絀,他們結盟合作將資源效率極大化。在現代,這些聯盟的形式變成慈善團體、工會、合作社等等,開始機構化成為非營利組織。

共享聯盟在技術之助下會如何發展呢?可看看軟件界的開源運動、自由軟體運動,靠著科技連結各地開發者,為公眾利益而獻出時間和技術。又有將這種共享文化擴大開去的創意共享(Creative Commons),試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實行簡單易明的共享架構。自造者運動靠著生產工具的民主化,使我們成為產消合一者,其中 3D 打印最具威力,可以使生產在地化,亦節省物料(建造過程是加法不是減法)。群眾集資也使我們能夠實現一些想法,這些想法要得群眾支持,通常都是要能做福群眾,而多於賺錢。

新的能源與物流

我們如何能共享能源?書中提到能源網絡,各家各戶可安裝太陽能板、風車,組成在地的微型電網,在供給自己用電之餘,也可以在家閒置之時供電給其他人,靠物聯網在當中管理資源。現在大型電網的問題仍是太中央化,有些地區的家庭自己有安裝太陽能板,在天然災禍下竟不能自足供電,因為其連接是先輸出去中央電網,然後才取回來。我們之所以會使用中央式電網,因為處理石油必需要垂直整合才夠效率和便宜,可是陽光、風隨處可得,並不需要中央化。

另外也可以應用社群網絡的力量,例如現時有些地區就試驗過,在電費單上寫上用戶與其鄰居之間的用電比較,這顯注地使該區的整體用電下降不少。

至於物流方面,作者描述了一些參考網絡封包的運作,只要節點夠多,彼此相連,就可以靠路由的形式去處理。所送的貨物只需列明目的地,由貨車運到最近的物流中心(節點)放下,決定下一站到那裏,走那條路則靠網絡依路況、貨車數等等資源而定,不需要指定由一輛貨車作點對點的運送。其實情形類似淘寶集運,若大家此經驗,可能會覺得貨物總是在物流中心待很久才能再出發,這反映其實物流中心的負載很多,即節點數不久多,可選之路成的組合不夠多,而且也不知其路由方式的電腦化程度如何。另一點是這些物流中心是否彼此相通?資源是否可以共用?是否由某幾大企業掌控?

在未來這些物流系統將由共享聯盟管理經營,使用網絡將邊際成本降致近零,給公眾使用。在技術上無人駕駛可進一步自動化整個程序,而 3D 打印可以將運送距離大覆縮短,因為可以在地就近打印。

指數成長的迷思

跟大部份預測一樣,對於物聯網發展到近零邊際成本,是基於電腦科技的成長是指數式的,例如摩爾定律。然而摩爾定律還是有上限的,物聯網的發展會否碰到這些上限,作者並沒有作仔細評估。不過現時網絡已有很多近零邊際成本的事物出現,到全面物聯網或許不太遠,可能是二十至三十年。作者也說工業革命帶給人的改變,也是很快的,只消幾十年就進入下一個階段。

挑戰

作者覺得挑戰有兩方面,其一是氣候變化,我們能否在臨界點前趕得及做碳減排,否則天災破壞我們的基建、糧食,就沒有回頭路了。我們現行的經濟運作,無疑地正在增加地球的碳排,令地球日升溫,改變人人都認為是必需的,但必要面對現在運行的系統、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撓,非常「邪惡」。

另一個挑戰就是恐怖主義,恐怖分子可以利用物聯網進行破壞,例如破壞電網,就足以癱瘓我們的社會運作。利用網絡的特質,我們應將電網做成分佈式的,而非中央化。事實上,雖然網絡給多我們很多方便,但卻有越來越中心化的跡象。我們日常會去的還是那幾個大型網站,有點將所有東西都集中化了。雖然說大型網站自有其分佈式設置,不會輕易就當機,說有 99.99% 的上線時間,但我們都卻在近年經驗過大型網站當機的情況。有很多其他的網站,又要靠大型網站提供的功能,例如登入。彼此相依性太強,某一環節出現問題,便會將問題擴散開去,一發不可收拾,這種體質視為脆弱。

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更分佈式,減少相依。舉一些書沒有提的例子如 IPFS 的分佈式網絡,Bitcoin 的點對點 BlockChain 技術。BlockChain 除了可做虛擬貨幣之餘,有更多的用途,因為他可以產生某些獨一無二的東西,是技術上不能被複制的,於是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可信之源,可用在信貸、政府登記、遺囑、醫療記錄得得,用途相當廣泛。這可以解決網絡應用的典型問題:缺乏真確性,網上現在凡此總總CAPTCHA、舉報、SPAM偵測、認證等等,都是為了解決真確性問題,而且還是解決得不很好,有很多濫用情況,人們懂得 Hack the System。這會使網絡實名化嗎?似乎要網絡更合用,這是必要的手法,而在設計上我們得更聰明,例如任何人不得在得到我的同意下使用我的個人資料、足跡等等。

同理心之擴大

作者視每一次的人類進步,為同理心的擴大,由個人到家庭、親屬、朋友、國家,一步一步我們更能理解不同人的情況,解決彼此之矛盾,合作使我們更進一步。要改變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等等的挑戰,我們得再將同理心擴大至全球,視地球為我們應合力拯救,使之可以為我們居住其上的永續環境。甘地說:地球上的一切足以滿足每個人的需要,卻不足以滿足每個人的貪婪。

網絡正在促成我們的全球意識,作者跟據一些調查,認為網絡世代比較易接受分享資源的生活,更著重社群的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找到意義和滿足,而非資本主義年代的物慾、控制慾。

資本主義帶給我們的企業家有創業精神,不斷的為了利益而發明和創造,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這在共享聯盟時代仍會有嗎?作者似乎是抱樂觀態度,因為在近零邊際成本的社會,我們更能發揮創造力,使這成為非企業的專利。

資本主義的邏輯建基在事物的稀有性上,於是便有了市場價格,用來分配稀有物。在近零邊際成本之社會,富足取代了稀有,例如人人可取的陽光、生產工具、通訊方式,資本主義便可以退場幕後管理少數稀有品。經濟用語愛說 low hanging fruit,而通過技術進步(梯子),我們可以取得更掛得高的果子,由稀有變成富足,所以作者說在進入零邊際成本時代,我們會有最後一波的物聯網建設工作要做,之後就是富足、永續、與自然和階相處的社會。這是不是另一種烏托邦式幻想?作者說烏托邦是沒有痛苦的世界,並不需要同理心,但共享社會需要同理心。

總結

讀這書會覺得作者非常樂觀,又講得似層層,會有一般讀這類科技樂觀論調書藉的一種快感。然而我們都知道,其實難題實在很多,就算是作者自己也說出當中隱憂,而我們能否有足夠的意志力去除去障礙?作者立論是網絡世代會有不同於資本主義時代人們的不同心態,我們又要進入世代之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