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甚麼?我們如何思考未來?我們為何思考未來?諸如此類的問題形成一科未來學,是作者所研究之事。本書淺談有關未來的種種,多是概念性的東西,而非實用類形,所以讀上去會比較軟性較「虛」。
未來的概念在歷史上有著一些改變,由遁環觀到進步觀,由命運到運氣,由服侍神明到服侍自己,選擇大幅增加,複雜度亦大幅增加。這當中有許多的歷史因素,例如科學科技發展使我們更能看似掌握未來。而我們對未來亦有不同的版本看法:緩慢而漸進的、快速不能預測的、實際的未來、想像的和從未降臨的未來。
預測未來是有一些方法,但亦看似是一種藝術。我們可以用統計、歷史類推、情境規劃、不對稱等等去進行預測,但始終不是一種準確的預測,是一種看似科學但其實無法用科學運作的方法,換句話說我們對預測未來最重要的發現是:我們不能預測未來。未來其實比較像一種讓我們迷幻藥,可以改變我們的心智。以這種角度出發,作者有一些探討我們未來心智的工具,如可能性圓錐、貌似合理詭論、未來色情陷等等。
對未來的發展,我們可以簡化成兩個面向:水平式和垂直式。因為未來是不平均的,所以會作水平式的複製,例如將先進國家的科技帶到發展國家。這些改變是可預測的,呈線性發展,也比較沒趣。垂直式的是創新之處,難以預測,將以前不可能之事變成可能。
未來學有很多謬誤和預知陷阱,例如以為未來具必然具有意義、是非此即彼的、一維的、有靈丹妙藥、認為未來就是現在、或者一切都會改變。這些看法終究來自一種人腦的簡化、線性的思考性質。結果是是我們往往會過度反應,例如在一次意外後便不準帶液體上飛機、越發封閉的移民政策等等。又或者完全不反應。
在此我們需要創造力,創造自己的末來,得立在想法之上,垂直思考,走出舒式區。借用適應性景觀(fitness landscape)的看法,我們可能站在山上的最高點,但我們得下山才能登更高的山,意謂我們得放棄某些現有的觀念、所擁有之物、權力地位等等。在這下山的過程可能是很辛苦的,面對很多人反對,經歷很長時間。未來不是藍圖,而是食譜,充滿實驗性,有時成功有時失敗,而關鍵是我們不計一切地展開行動。不害怕失敗,因為失敗或許只是在不對的時間出現了正確的想法,或錯誤地執行了。選擇不太方便的路徑,將可獲得更多。
科技化和全球化使人對未來懷有不少恐懼,我們二分想法未來不是烏托幫就是反烏托幫,這些死懼可能會有礙我們對未來的想像,以至於我們當下的行動。二次大戰前後人們對科技肯定,然後經濟動盪造成悲觀,現在則是陷入全球化焦慮。這焦慮源自於過去的拉力,一是過去美好的消逝,一是過去不滿的放大,大多數是一種心靈投射,而多於真實的過去。
「未來,是以『複數形』、『未決定』的一種心理狀態。創造新事物的白紙和平台,至少在內心探索這一塊是如此」作者最後總結一些我們面對未來的心態:善用先見之明、注意大腦的缺陷、求取平衡、脫離「現在」的陷阱、別妄下判語、成為多元投資家、接受不平等、思考。未來是一種命運的黏土,需要想像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