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 Ada Lovelace 說起電腦與網絡的發展,當中經歷各種不同的創新:電腦、程式設計、電晶體、微晶片、電玩、網際網絡、個人電腦、電腦軟體、連線上網、網絡世界。通過察看當中創新者們的故事,我們可以嘗試一窺創新是如何發生的,他們身處甚麼樣的環境?他們的意念透過甚麼途徑來實現?如何讓意念流行於大眾等等。對於愛看技術發展的,應該會看得津津有味。
由歷史看來,電腦科技新創新常有「共同發明」的事,也就是不約而同有多過一個人有同樣的創新意念,這很大程度是孕育該意念土壤已經很好,而且在資訊夠流通的情況下,發明者都接觸到同樣的資訊,而容易生出相近的念頭。這也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膊之上」。這在書中有很多例子,例如第一部電腦的發明、電晶體、網絡封包等等,都有對誰是真正創新者的爭論。而在科技界我們見到大部份例子是,創新者都不會居功,謙卑自己,覺得意念的產生其實仰賴各人的合作與意念交流而成。
有了意念還需要強力的執行,甚至是人際關係,讓意念成真。這當中需要的是熱愛該技術的工程師,與創新者共同合作,組成緊密的合作團隊。例如發明第一台電腦的莫渠、艾科特,電晶體的蕭克利、布拉頓,蘋果電腦的賈伯斯、沃茲尼克等等。反例是同樣發明第一台電腦的阿塔納索夫,他只是自己努力,結果即使發明有所成,都封塵於地下室。
對於創意團隊的組成,在歷史上我們看到有不同的模式:國家資助的實驗室、軍方推動的、企業的、社群組織自組的鬆散聯盟,都帶來不同的貢獻,也帶來爭議。越是渴望意念分享的創新者,會愛無私的交流意見,但政府或企業這些由上而下的控制組織,卻要為了保護專利利益而禁止交流,企業間的競爭也需要保持商業秘密。這一點現在最明顯的莫過於:商業軟件與自由軟體。時至今日,我們仍在爭論,究竟那個才能做出由零到一的創新?由群眾合作的成果,例如維基百科和Linux,成績當然亮麗,但意念上卻是一種對於現有品的「替代」。
互聯網現在是意念交換的重要場所,但其創新卻是由少數人所成,可見意念與人數未必對稱。值得一提的是,當初創造網頁,無非是方便學術交流,而至當瀏覽器逐步增加功能至可以顯示圖片,創作者擔心用家會被多媒體的光影效果所抓著,而變成消費者多於加入創作和意念交流的人。雖然我們很難想像沒有圖片支持的網頁會如何,但這擔心顯然已實現了一大半,再加上網頁連結在設計上的單向性質,使互聯網現在很靠廣告來維持,成為其「原罪」之一。
書中也有討論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對於電腦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當擔起甚麼角色,有兩個大方向:一是人機合作,二是以機器模擬人腦。我們現在主要還是在人機合作方面上發展,而人工智慧則還是在起步階段。以機器擴展我們的智能仍是比較務實而有效做法,這比起那些預言電腦超越人腦的奇點理論,來得更實在而可行,亦可繼續發揮我們的創意。
除著電腦科技的發展,用家會握有更大的權力去做更多的事,這卻未必是理所當然的,創新者的故事,讓我們看新意念是如何激盪而出的,而我們應該保留維持這創新的環境,始終世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