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被科技威脅的未來

robots-will-steal-your-jobrise-of-the-robots

一雞兩尾讀書報告,兩本書都講未來當機器人越來越多取代我們工作時候的境況。兩書其實都是頗為悲觀的,因為根據種種證據來看,我們必然會進入失業率越來越高的未來,隨著機器智能的提升,即使不用發展到強AI,也已經有極大的影響力,取代大量人手。《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從工作之本質與幸福的討論入手,而《被科技威脅的未來》則徵引大量數據,描述不同領域的工作情況。

有關機器智能的提升速度之快,兩者都引用了 Ray Kurzweil 的加速回報定律,也就比摩爾定律的更廣泛版本,從科技發展史所看出的指數增長。此君預言科技基點或許會在 2045 年來到來,雖然摩爾定律會因為物理限制而到極限,但我們仍然有方法去突破,例如使用 3D 結構的晶片。雖然說能否發展到完全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仍然被受爭議,但做到特定智能卻是可預期。最佳例子是可以參加問答遊戲的華生,現在正進入醫院領域,幫醫生段症,能連結最新的醫學發現。《被》指出很可能首先進入自動化而取代人力的領域,很可能是速食業、銷售這類在工作上有大量重覆的行業。即使是醫學,例如藥劑師的工作也有很多重覆成份,可被取代。而現在就算是被認為需要人腦作高階判斷領域,例如改作文、書寫新聞,現在也漸出現機器替代品。這意味著,事實上大量的文識工作,也是可被取代的。而暫時來說,比較難取代的就是例如護老等這些工作,不過在日本這些老齡化嚴重的國家,也在積極發展機械看護,惟技術恐怕還需要發展,因為這可能需要真正強人工智慧的機械人出現。

我們對於這種機器「入侵」會有很被冒犯的感覺,不信任機器代替人腦作判斷,但事實是,這些機器之所以能夠作出像人的判斷,正正是人類的智慧集合被輸入到機器,機器經歷一番學習過程,再將之呈現。就像我們被教育後,吸收知識,有了價值判斷一樣,其實都是前人智慧所成。若能了解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夠謙虛一點。

對於這些工作入侵的問題,科技樂觀論者常說我們會有新的工作出現,來代替舊有的工作。這一點兩書作者都相當質疑。主要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趕不上,新的工作所需要的往往是高階技能,例如生物工程、晶片設計、人工智慧等等,但即將失業的人,例如一輩子都做白領工作的人,能夠重新投資自己嗎?有足夠的教育配套嗎?成本如何?科技在指數成長,但我們的教育卻不是,還是沿於工業時代的工廠式教育,教出來的人都是要符合科層制度,做個服從上級的齒輪,不是高階科技所追求的有創意、敢於挑戰權威、具批判思考與科學素養的人。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腦更不是指數成長。

從另一個觀點看是,我們的教育現在大都是過度教育的,即很多所謂的專業給教出來,最後都是從事白領的工作,與其所受的教育程度「不相稱」,這就是說,所謂的高階工作市場並沒有那麼大的容納度,提供「新工作」給失業大軍。當中原因是,高階工作倚重科技,使他們可以將成果以極大比例放大,例如有很多科技公司並沒有很多員工,卻能提供服務給很多人。導至這種情況:地方政府容讓科技公司投資,給予他們很大的土地空間,滿以為一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但結果卻是地方是用了,但請的人手卻不多,這些地方擺得多的是伺服器、機械人。另外美國有製造業回流的跡象,也其實只是在說科技發展到海外運輸成本,大於本地生產成本了,同樣地這些回流工廠也不會請很多人手。

在失業情況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我們沒有錢買東西,因而也沒有了生產需求,生產商轉而生產比較有錢的人才能負擔得起的商品,也會更加用力實行自動化、機械化等等去省減成本。情況嚴重之下,《被》作者擔心會變相成為另一種「科技封建」主義,有如電影《Elysium》當中所描述的情況。事實上,所得不均已變得越來越嚴重,零八年的危機就是由於很多人借錢去買自己其實買不起的商品(樓房)所至。另一問題是人口老化,勞動力大減,消費也跟著萎縮,也成為經濟成長的阻礙。

《機》一書作者以經濟成長是否應為我們終極追求作疑問,用很大篇幅去討論工作與幸福感等問題,研究都發現金錢與幸福有關,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就很難再以金錢買幸福了。引伸出他認為我們的生活形態,應由消費、物慾所控制,轉到降低物慾,例如他以省電為例,在使用種種省電策略下例如全面使用LED燈,可以令一家美國家庭省到不少金錢,這些金錢或可補足在工時越來越不足的未來。他甚至提議,若果我們能夠拿捏到所要用的「幸福」金錢,就應該連相應的工時都減少,省下來的時間,我們可以憑現在的科技如MOOC自我進修,真正關心自己想要的事,貢獻給人類社群,多參加開放源碼這些「無私」的計劃。

由此看來,《機》書作者對未來仍然是有期望,就如這書的英文名:Robots will steal your job but that’s OK。不過以上這些解方,讀上來還是有點軟弱無力,沒有正面抽擊失業問題,而且這些轉變都是比較個人的,需要自省能力,對於還是疲於為生活奔波的人,似乎很難有此醒覺,他亦沒有在政策上有建議。

《被》書作者主要的建議是給矛基本收入,將錢由有錢人、資本家的手,再度流入失業的人,使他們能夠消費,使經濟的輪子可以繼續轉動,也有助於現在所得分配不均到極端的情況。在基本收入下,其他的社福措施則可以完全放棄,使行政上也比較簡單,也相信人們可以為自己做好的選擇。作者有詳細討論當中的仔細操作,例如是用審查形式還是全民皆有?資格如何算?而這一大筆錢政府又如何以得到?感覺是比較可行的方向,也容易使人了解到新經濟模式的來臨,只是在政治操作上難度很大,而且複雜度也是超高的,有許多因子會影響結果,也似乎非得經歷一番試錯才能掌握。

指數成長的機器取代人類的工作,做成失業與可能的經濟崩潰,應該也算是「邪惡問題」之一吧。可是我們太忙碌應付各種邪惡問題了,以至於對此問題,一如兩書作者所言,就是視而不見,甚至單純覺得科技應帶來美好的未來。兩書都詳述了問題,引用數據,展開推論,這失業未來似乎是無可避免的。雖然作者倆都各自提出解方,但騷不著癢處或難以實行之感,這是邪惡問題的特性,也令人讀完書更覺悲觀。

回應

Mentio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