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Medium 雜談

〈一〉

這個 Blog 一直有輸出到其他地方如 Medium,但都是相對人流較少的,最近可能因為 FB 的 Organic Reach 事件並加上有人幫手整理華文 Medium 作者列表,忽然就熱鬧起來。由 FB Page 轉去 Medium 其實對於接觸更多讀者這一方面上,應該沒有太大幫助吧,我感覺很多都是受不了 FB 上的烏煙瘴氣、朝令夕改演算法,想換個較有質素的環境去。不過有人問,Medium 真的較好嗎?不會變成下個 FB 般?

想想 FB 何以至此?自自然然是廣告和免費模式了,這使他們要用許多高深演算法推測用戶喜好,美其名是用戶體驗,實際是插入廣告,因為廣告商才是金主,你自自然然必需將他們納入優先考慮,而生出很多以爭點擊、搶眼球、標題黨、圍爐式的內容,內容農場固然可惡,但媒體亦難免疫,將內容人形蜈蚣式回帶,將熱門影片套框,將假消息當新聞。這一整個越想就越叫人反胃。

Medium 開始時實驗性質很強,可感到創辦人對於有質素的長文有強烈喜好。他們試過賣廣告,但覺得長遠下去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於是忍痛裁掉一截員工。現在是付費會員制,他們不用給面子廣告金主,現在他們的回應對象是用戶,亦即是出版作者,可以想像情況會簡單得多,沒有惱人廣告,專注於改善出版的體驗,亦無需丑盡六壬將你鎖死於平台裏。Medium 亦可繼續其初心,成為高質文章的平台,以付費吸引並回饋作者。

專注於寫作的 Medium 並不算太 social,所以說若以前在 FB Page 尋找人氣者,搬來這裏應該沒有太大幫助。不過至少,你的作品有一條像樣的 URL 了,可以隨意分享到各社交平台去,開出來的閱讀體驗亦佳;再加 IFTTT 之類的工具幫手就更容易了。有人擔心說日後會不會開始大媒體進駐,然後濫拍手,搞亂生態呢?Medium 本身有推薦內容,但看似並不只看拍手數,也看你的閱讀興趣;我的感覺是比較不確定的,說不定他們另一些防止圍爐的設計?也許這就令其難以濫用了?不過我覺得這推薦功能現在還不算是核心(也可能不會?),暫時很多 Medium 文章連結還是來自社交網。

〈二〉

早前已經收過 Medium 的寫作計劃邀請,覺得想法有趣,但始終本 blog 的文章是免費的,去到 Medium 上鎖就有點怪。如果要搞的話,我會傾向於 buy me a coffee 式的小費。而由於在 Medium 讀到的技術文章都大部份都是免費的,所以也沒有加入會員看付費文章,或許他日多遇上上鎖文就會加入吧,到底其實都是一本雜誌的價錢罷。

我心目中更理想的應該是逐篇文章收費。在《Who owns the future?》裏 Jaron Lanier 提到網絡的問題就是分佈過於集中,是贏家通殺(Winner takes all),財富集中於非常少數人手裏,這問題在網絡只是越來越嚴重。更好的分佈模式應該是鐘型,中產最多,財富比較平均。

a winner-take-all curve

a bell curve

亦有像 Kevin Kelly 般提出一千鐵杆粉絲理論,基於長尾效應,現在更加有如 Patreon 和眾籌等工具,使這些運作都容易了不少。當然經營粉絲是一重 overhead,而且如何由起步達至一千鐵杆粉絲,也似乎並不簡單,而市場的容納度也未知。

Lanier 提議不用將現有制度砍掉重練,而是在他稱為「海妖伺服器」(例如FB)身上回饋內容製造者,即是每天在寫 status 影相分享的你你我我,每當我的作品被分享或引用,甚至當我們的 metadata 給分析,都可以有一筆進帳,儘管那是少至零點幾分錢的。在技術上需要更暢順的微型支付機制,並且對於作品的連結必需是可追縱的,以至於創作歷史都可呈現(類似軟件業用的版本控制,但應該更進一步)。不過在觀念上突破似乎更難,我們已習慣免費模式,已習慣任由海妖橫行。

先不說到這個程度,像 Medium 這般如果變成逐篇文章收費,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定價應該是一大頭痛,而且還是會被 network effect 幹掉,就是受歡迎的文章持續超賣,普通文章則寂寂無聞收入潦倒。所以說不定像現在 Medium 這種月費制再按拍手分配,才是比較可行也比較簡單。

可以想像在諸多技術包圍下,支付方式會更多,瀏覽器本身也漸漸可以支持網絡支付API,自幹也會越來越容易。

〈三〉

陳生說:

與其集體跳糟去 Medium 之後貼返 link 去 FB ,不如復興 RSS 閱讀先。諗下有無計補返 Google Reader 個位。 脷伸:史前人類仲用緊feedly

絕對讚同。Medium 當然提供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但終究還是在人家手上,最終最穩陣的還是自設伺服器開 blog,再用 RSS 流通到其他地方。Medium 本身也是有 RSS 的,例如這條,在網址前端加上/feed就可以了。這樣你可以自己設計閱讀來源,而不用全靠 Medium 的推薦版,減少些依賴。

當然問題依舊是技術門檻,普通人怎懂得開伺服,甚至理解那些字母術語?有些人會提出工具例如datIPFS等去解決開伺服的問題,再在其中建立真正p2p的應用,我們自己分享得到內容,就可以減少依賴海妖了。

我覺得不要理技術門檻吧!人人都應該學好基本網絡運作原理,懂得甚麼是URL,伺服器如何運作,HTML 是甚麼回事,如何超連結,RSS 如何運用等等。這並不是火箭科,不要再用奇怪的抽象層去掩蓋底下技術,不要將用戶困在某 app 點來點去不知何事。曾經有人說要去掉瀏覽器 URL bar,那真是再差不過的提議。

啊,這基本認識有個文雅說法,叫網絡素養

並不是說你就得由鑽木取火開始,但在你日常的工作層次,再知道往下一、兩層的運作就好了。因為抽象層皆漏,並大可能浪費資源,接觸較底層,可以有更好的概念,出事也有個譜,知道如何手動作,甚至可以更聚焦和抗拒異化

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