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刻意練習

這本書很明顯了就是在先天後天對陣裏的後天派,只要經過正確的方法去練習,就可以達到專家級數的技藝。這概念之給 Malcolm Gladwell 在《Outliners》裏以「一萬小時法則」包裝好為人所共知,但在詳細運作上或許會引人誤會,只要肯花時間努力就可以了。因此作者發展這個叫「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用字上沒有那麼soundbite式誤解,其內容也比較系統化,努力和重覆練習是必需的了,但要用在正確的方向上,否則根本沒用。這些方法背後都有研究支持。

事實上說起上來也不是甚麼驚世秘訣,首先要設定目標和做有效評估。作者本身研究實驗就是記憶任意數字,會隨著時間越加長,有個實驗者便不斷地突破記錄,由最初只能記7-8個,經過大概200次實驗,記到82個。這個例子目標和評估相對容易,就是數字長度,記不記到而已。重點是實驗者本身會用不同方式去記,當某個方法不行的話,他就會嘗試改例如以四個為一組去記,以其他概念去代替數字等等。這也就是說,若果在評估上看到自己停滯不前,就得轉方式轉思維,才有可能突破並進步,死練爛練是沒有結果的。

所以說,在一些已經有專家的領域上,有一個良好的教練會令人進步得更快,教練自然不能去除學員反覆練習的苦差,但能夠提供監察評估,和在碰壁時提供可能的另一些想法。監察評估的工作其實也並不容易,實驗中記憶任意數字是很明顯,但去到打球、樂器、寫作等等領域,甚麼為之好和要怎麼改善,就比較不明顯了。也不是說無師自通並不可能,但必需系統化評估,並對於自己的能力水平很有自覺。(當然這也可以是習得的)

設定目標上也必需非常敏感,難度必需是稍稍脫離自己的安全區,但也不可以太難以至打擊自己。沒有免費午餐,也沒有一步登天。

當中最難的,其實是如何維持動力。在作者大部份的研究或調查中,專家都會說練習其實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如果你開始發展某個興趣,例如學樂器時是為了好玩有趣的話,到後來要進步變得不有趣時,可能就會失去動力。或者有時,我們覺得都足夠好了,也會停下來。所以關鍵的問題是,我們所要精進的事情,究竟對我們有甚麼意義?我們有沒有甚麼願境,想看到甚麼畫面?熱情是會冷卻的,但意義卻較能長久。

這書的作者故然不能提供這個意義,他只提供方法,甚或一些在習慣和環境上的設計,可以令我們保持動力,但終究還是要靠個人。作者覺得如果大家都能好好掌握刻意練習,對自己或對社會都會有很大的益處,但我想更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會不會越來越不需要專家,先不論甚麼AI取代專家工作之類的論調,例如現在留行說斜杠青年,也就是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這裏頭的每一項「專長」是否都需要刻意練習?這種形態鼓勵我們刻意練習嗎?

刻意練習提到的技能,有許多都是 use it or lose it,若不常用,技能就會失去。例如我自己的地理很差,也曾想用一些方法去背頌地圖之類的,但事實上生活卻又真的很少用到地圖智識,若果刻意練習使自己能夠記住,是否很快因為不常用而掉失?這又關係到動力問題,我真的想要惡補地理?還是其實不過是不實用的知識?我自己覺得動力問題始終較大。

書中提到一項有關刻意練習的「原理」,在於形成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是大腦思考問題時一個對應的心理結構,這些結構能有助下次遇到相似情境時,能夠快速地解讀眼前情況,並能夠讓專注力用在更需要的地方上。這些心智表徵的形成和累積,就成為進步的關鍵。進步就是在心智表徵能輕鬆面對當前難度的時候,稍為離開安舒區,形成新的心智表徵。我則覺得心智表徵的說法比較抽象,這說法也似乎對於上面說到遇到瓶頸要如何轉變思維(也就是如何形成新的心智表徵),沒有甚麼啟示,當然與動力問題更沒關係,所以有點好像說了等於沒有的感覺。

即使如此,刻意練習也還是一個簡單明白的方法,去告訴我們大多數專家其實都在走同一條路,而我們又如何可以走這條路上省點力;也提出重要的一點是,後天努力絕對大過先天,一個大家都認為的天才,其實都經過我們看不到的刻意練習。

回應

Reposts

  • nicktivity

Mentions

  • 2018開卷記錄
  • Fong Yu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