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在一起孤獨

這個書名很有力地讓人想起我們現在已視為常態的一個畫面:大家同枱吃飯,卻都盯著手機。作者直言她想去理解這麼一個情景:她到宿舍找學生,先遇到室友帶她到學生房門口,她問室友為何不敲門?室友說我不會這樣做的,但可以發訊通知她出來,但其實只是隔道門。似乎我們對於個人的界線,在新科技下又有了新的界定,建成了新的禮儀。在過去視為正常的交談,現在已發展成可避則避,已讀不回成為常態。作者用她在研究上人與機器人互動的情況,來看看我們的行為變化。她認為,我們已漸漸失去自己獨處的能力,全面擁抱機器和經常連線的網絡,我們由本來覺得機器只是次品,轉變到機器版本的伴侶其實比較好。

本書的前半部份主要記載小童、老人家等與不同的機械人、電子寵物、機器看護等等的交流,詳記他們之間的對話、訪談等等,是很田野式的觀察。這些例子當中都有個共通點,就是即使我們知道機器人的本質是由機械和既定程式組成,也並不真的懂得我們的話語和心情,但在我們與之互動時,我們還是會生出感情,賦予他們想法,將他們擬人化,而且很多時覺得他們喜歡我。由只有文字回話的聊天機器人,到只有螢幕和發聲的電子雞,有肢體的電子狗電子海豹,會有吃奶換片需求的電子娃娃,到會抓著我們手一起工作的機器人,隨著他們與我們的互動渠道的增多,我們越發會將感情投下其中。可能令人意外的,是這種看似理性與感情的分割是可以好好在各自存在,例如機器人創造者在研究之時,理智上他是知道所有有關機器人的運作原理,但當機器人觸著他的手時,他仍然會對此產生感情。

作者認為這跟我們將寵物擬人化又有不同,因為機器人在設計上會盡量配合我們,即便是有設計出「生理需求」的電子寵物電子嬰兒,也不會太難搞,絕對是用家可以應付的範圍。與機器相處我們不會有挫敗感,不會背叛我們的機器人,使我們有更多空間去自我詮釋成「機器是愛我的」,也間接使我們更對於這個關係更入迷。機器人的本質就是為服務人類,這種模擬感情,也似乎必然會讓我們愛上。令人意外的是這種模擬越不精確越模糊,反而越吸引我們。

向來這些電子寵物、聊天機器人、電子寶寶等等,人們都覺得是比起真實的是次一等的,而開發原因可能是做為玩具、或用來訓練、或用來替補人手不足的工作(陪伴老人),其賣點正正就是比較不真實,容易上手,不易有挫折。不過只要一習慣,我們便會開始有這感覺:這比真實的更棒。不會死的電子寵物、容易照料的電子寶寶、不會分手的電子女友、懂得聆聽的聊天機器人,這些都免除了真實上的一些麻煩,使我們漸漸更傾向愛用機器代理,而多於親身去接觸,久而久之,在作者的眼中,我們便失去了一些真正複雜的技能,包括獨處。

現在已經是隨時連綫的時代,手機成為我們主要的溝通工具,也是我們有常常連在一起的感覺。一如機器人,網絡也讓我們可以使用某種簡化的技巧來處理人際關係,因此我們愛用傳訊多於對話,因為可以想清楚才發訊,也沒有回覆壓力,不用處理對談時的各種情緒解讀和可能出現的尷尬等等。機器也好應用程式也好,都是服務人類,讓人陷入一個又一個的舒適區。

隨時連線的狀態下,我們感覺上肯定有人會回應我們,所以已讀不回為什麼那麼討人厭。美國在經歷恐襲後,父母基本上都讚成讓子女都它帶著電話,於是孩子們就一直處於連線狀態,沒有真正獨處的時間。例如作者女兒出國遊學,基本上每天都跟作者保持有訊息。這讓作者想起跟她以前身處異國的經歷很不一樣,她必需獨自解決路途上的小問題,也完全投入到異國環境,注意力不會又飄回家裏。這感覺並不是時時好受,有時會有思鄉之情,有時感覺無援,但會讓人成長。而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走出舒適區。

這或許是極難解決的矛盾,因為科技的箭頭現在一直指向舒適,讓人們更輕易地處理任何事。有說在不久的將來,處理一間工廠的事務,只需要等同於打即時戰略遊戲的技巧。這在經濟上的誘因相當巨大,能省的成本很多,所以看來是必然會發生的。我們愛說遊戲的作用就是在安全情況下預先練習可能有用的技能,是真實情況的打折版本。現在是遊戲或模擬正式取代現實版本。

回到作者本身想了解的問題,為何在身邊都要傳訊息?因為我們愛機器,機器也被設計成愛我們的,尤其在這演算法年代,無論聰不聰明程式都會向你獻殷勤,就如面書愛提提你當年今日發生甚麼事,以更人性化為目標(可是也很容易掉進恐怖谷)。於是我們在一起,但看著手機都是孤獨的,地方不再是地方,物理場景重要性下降;但我們卻沒有真正的孤獨,因為永遠連線。

然而作者由她豐富的人機研究,如何展開推論到我們與網絡連線的關係,卻是稍嫌跳接的,有點自說自話。網絡的核心是一個個程式也是機器人沒錯,但連上線的卻是活生生的人。她自己也在舊的著作中看到網絡多重身分給我們的新體驗,如何使我們可以有更多可能性的探索。但一如本書其中一篇導讀所言,在實名制下網絡產生另一種效果,就是要處理線上自我的壓力,將焦點轉向如何呃(騙)like、相機食先、美圖等等的經營。我們確實以機器為伴,但背後還是與真實人物互動,機器在此表面上看來是簡化了某些面向(例如不懂要說甚麼可以用表情符號),但實際上也帶來另一層次的複雜性。

所以說,我們是不是喪失了某些技能?是的,但也似乎會生出另一種技能。正如古人記憶力很好,可以使用記憶宮殿的技巧去記很多事,而當文字出現的時候,他們說那會大大傷害我們記憶的能力;但在現代的我們看來,不能將記憶外部化,是一件難以想像的事情。問題就在於,我們所珍惜人之所以為人的能力是甚麼?包不包括有超級記憶力?包不包括能夠獨處?

    Mentions

  • 💬 2019開卷記錄
  • 💬 開卷筆記 - 網路連鎖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