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網路連鎖效應

網路正在影響我們,好的壞的我們也似乎得接受,不能抵抗。大家對此有什麼影響都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們弄清楚之前,基本反應都是選邊站的非黑即白,然後全面擁抱或是全面拒絕,而我們心知肚明任何科技都是兩面刃,有得必有失,也不應將洗澡水連嬰兒倒掉。這中間需要更多的研究和科學證據去讓我們作判定,問題是除了研究需時,也遇上研究方法的問題,取樣或控制組、長期追蹤都各有難度。一如很多人都說過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多過心靈和大腦太多了。作者是網路心理學家,關注各種網路帶來的心理問題,有做相關研究,甚至是警方網路犯罪的顧問專家。她這書寫各種網路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其實越來越有認識:戀物症、成癮、自戀、色情、自診症等等。不過問題也一如《在一起孤獨》一樣,有很多都是作者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推理,有實際資料和研究的其實不多,多少令她的論點沒有那麼有力。

書裏談到的「戀物症常態化」並不單指戀物症,而是各種各樣的癖好:戀物、BDSM、暴露狂等等,在網路環境因為容易找到知音而常態化。一如黃子華棟篤笑說:這是當食人狂可以網上找到自願被吃的人時。常態化除了易找到知音和對象,還會令人覺得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那麼偏離。作者懷疑到底網路令這些以往被判為行為異常的事,到底放大了多少。可是她能引的都是個別事例,例如某候選議員曾爆入政府車輛開引擎自慰,因為他在網上看到覺得有趣;某幾起因為網上認識而可能的性變態殺人事件。她還懷疑《雷格的五十道陰影》之流行與這常態化之勢有關。問題是如果網路是有關連結和放大,那麼這些個案數字理應有令人注目的增長,而不是個別事件?這我們能有統計數字嗎?

網路效應會擴大某些特質,主要因為我們通常見不到對話方,所以說話會較不客氣,常見對罵和人身攻擊,較情緒化和偏向極端的言論,這在我們面對面社交較少見。而由於社交媒體回音室,我們又會對於某些信念更加堅定,整體上意見兩極。如果這書寫得遲點,就不得不加入特朗普當選和英國脫歐這兩件事,似乎就是證據確鑿了。不過科學研究不是社論。

我們現在大致都認為,網路雖自由,但已漸漸烏煙瘴氣。其中一個作者關注的,是由寶寶到青少年的網路使用,會有什麼影響,不過大多是推論,也是現時常見的論點。寶寶吃電子奶嘴的問題有很多人提過,不單是專注力和減少與環境互動的機會,大人看手機時間多了,也會忽視了寶寶需要。兒童在網路上會太早接觸到色情資訊。青少年則在自我身份建構的過程當中,會因為網路分享而形成自戀,作者引的例子是課堂上懷孕老師作動時,學生竟是來張selfie。雖然同樣也是實證數據不多,但對於孩童應採取保守對應算是共識,至少應禁孩子看到色情內容,免於網路欺凌和語言暴力。不過問題同樣是執行上很難,當你說要規管面書和推特時,他們都在玩抖音了。

暗網犯罪、網上招募恐怖分子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每每令人擔心這些會不會成為趨勢。作者意見是多些規管、多些控制,這又與互聯網的所謂的初衷相違背,情況看來我們其實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Mentions

  • 💬 2019開卷記錄
  • 💬 開卷筆記 - 知識的假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