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阿姆斯特丹

對於阿姆斯特丹的認識不深,印象就是一個富裕的歐洲城市,比較開放。這書可算是此地的歷史書一本,針對的角度是自由主義,作者在此的立論是阿姆斯特丹是蓆捲世界自由主義的發源地,這可是一個重大的宣稱,隨著書本的厚度而增加。因為我本身的歷史非常差,所以也就很容易照單全收,所以也無從判斷這宣稱對不對。不過無論如何,這書的豐富歷史事跡,還是好讀。

阿姆斯特丹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她始於眾人合作的組成,而沒有什麼主教、皇帝、貴族、封建制度,這是因為地理上她處於河出大海之處,要處理好水利工程,就要靠當地的居民商人互相合作,來刻服這天然挑戰,沒有宗教或帝皇,他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地方也是照樣地由眾人所分配。即使有外來勢力要來稱權,也不能強奪這已然存在的分權架構。每個人都是相對的平起平座,也可以自由貿易。這架構運作得良好,經濟的增長帶來富裕,一直都是很務實的操作。這種自由主義和對不同意見甚至宗教相對容忍的態度也成為此地人民的核心價值。

跟據作者所說阿姆斯特丹黃金時期發展出很多影響深遠的,例如東印度公司建立起的官僚式管理和公司化。首發明股票形式來進行資金募集,是今天金融體系的開始。開始以廣告來銷售價物,打開了消費主義和媒體業。在藝術上其本土誕生了大師林布蘭,開啟了自畫象潮,是個人主義的誕生。在學術和思想自由的土壤裏孕育了笛卡兒。基於此地自由包容所以來了很多逃避宗教迫害的人,其中包括史賓諾沙,之後帶來宗教上的激進觀念。作者還寫了例如洛克、馬克斯、約翰連儂來過的情況,都稱讚此地的自由氣息別無他選。凡此種種選料,都讓你覺得阿姆斯特丹是現代文明的重要之地。

在殖民時代,荷蘭也有殖民他地,其中有紐約曼克頓,當然也帶來了很多以上談到的現代特色帶來此地,只是後來和英國打仗失掉了此戰略位置。作者認為荷蘭公司並沒有特別想在此地經營移民式殖民,只作最簡單的管理,沒有帝國雄心,自然容易失掉,這又可否連繫到自由主義之上?此後越多人移民到紐約,其包容特質造就了美國之魂,追求自由和個人主義。

英荷亦敵亦友,在戰爭之時其實也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以作者的看法則是荷蘭輸出到英國比較多,引至「光榮革命」,英國靠外國勢力而發動的政變荷蘭王威廉三世共治了兩國,其結果是廢除了君主制度。只是後來英荷又再戰爭,使荷蘭失掉了國際金融之地位,國力就此衰落,東印度公司破產,負債連連。她的自由主義之魂就此靠英美兩國推到全世界,自己就此站到歷史的一旁,所以我們一想到自由主義必想到英美,而非阿姆斯特丹。

我們也可以提出疑問,究竟自由主義還是「發大財」心態比較是阿姆斯特丹的核心價值。畢竟兩次大戰時她們都是以中立自居,都是為了務實地去適應入侵,結果卻反而助紂為虐,成為全歐洲猶太人死亡率最高的地方。看來就是,他們之間若果只是為了個別利益而計算,沒有更高的意識形態團結,就容易被敵人所分化,所以結果出現有些人會保護猶太人,有些人卻為了私利在非常時期而剝削和出賣猶太人,而這當中包括《安妮日記》裏的主角和家人。

戰後荷蘭仍然自由,而且比起其他國家似乎更「進步」,大麻和妓女成為一般大眾對此地的刻版印象。大麻只要不是公開買賣,在咖啡店賣就可以了,是非法但官方默許,作者將此納入此地一向奉行的務實包容傳統。在嬉皮年代有一連串反文化運動,以非暴力手法挑戰政府和警察,其中有佔屋運動、同志平權、白色單車(發展成後來共享單車)等等,都很有創意地讓人重新思考社會可以如何變革,而改變並不一定要由政府帶領,可以由人民在充分的自由空間裏,通過非建制的方式帶動。

來到今天,荷蘭的多元包容,也得面對移民問題的挑戰,右翼民粹也抬頭。包容移民,還是在製造階級?如果以作者所說的包容是務實問題,而不是理念,那包容原則也是可能因時勢而改變的。自由與包容,這兩者時而相容時而衝突,需要拿捏。

回應

Reposts

  • Fong Yun
  • hkxforce

Mentions

  • 2019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