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18, 2005

後現代與科幻

More than One 講到「後現代主義」,其實大家都有不同的解釋,引經據典,真是看的頭暈眼花,亦不得不承認小弟的哲學/社學頭腦實在是幼稚園級水平。

「後現代」跟「電子」、「納米」一樣是被濫用得很的字,仿佛加上「後現代」就能為作品/產品加上不少藝術氣質。又或是只是稍不明白,就可以灌以「後現代」之名,混淆視聽,巧立名目。電子、納米或許比較易明白,但「後現代」是什麼則連概念也沒有。

當年上中大的科幻通識課,講課的是王建元,是中國語言及文化系的教授,自然就會通過科幻這種文本,來看看其社會文化特質。而當中,不免出現「後現代」三個字,在連「現代主義」是什麼來也不明白的在下,實在聽得一頭冒水,但也有幸可以接觸一下這些「後現代」東西。

原來科幻作品本身,就充滿了後現代。例如課堂上講,電影《Blade Runner/銀翼殺/2020》,當中的城市設定,就充滿了後現代主義:各個國家的人種混雜、資訊亂流、建築雜亂。仿佛後現代就一定要亂?在《攻殼機動隊》電影裏,香港式的城市景觀,除了密麻麻的招牌搶著將資訊帶進閣下的眼裏外,還有新舊交替的混雜與結合,也是很「後現代」。

雖然有例子,但是也是不明不白,在 2002 年 「科幻與後現代」王教授的說明 ,或許可以看得清楚一點:

一般認為,後現代思潮是從建築領域開始的。「它的基本精神是對傳統文化的置疑」,王建元教授說,「正是因為要置疑傳統文化所謂純正性的合法地位,它才比較喜歡混雜,喜歡將現實與非現實的關係複雜化。由於對現代化中強調的主體中心論的置疑,後現代主義主張去中心化。在建築領域中,後現代主義興起之後,未來與過去的風格相互混淆,雜陳出現,形成新的風格。電影藝術也感染到這種思潮,開始在最前衛的影片中出現懷舊性的、東西方文化交織的場面。處於科學與藝術的交界點上的科幻小說,則更加免不了受其影響。科幻作品也成為研究後現代文化的活的標本」。

王建元教授的報告《科幻、後現代、後人類》抓住當代科學的兩大焦點——電腦科學和生物科學,將這些學科給哲學提出的問題和給公眾提出的問題結合起來,探索了後現代時期人、文學、資訊、生存方式等等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在機械人和克隆人的時代,人已經無可避免地逐漸變成了與傳統意義上的人所不同的東西,他把這種人稱為「後人類(postman)」。「後人類」的出現是社會的現實,而如何反映這種「後人類」的生活狀況,則是科幻文學最重要的話題。在這方面,其他所有文學形式都不如科幻文學更加具有表達力。

「後現代」包括了對傳統意義的衝擊與重構,所以隨著科技發達,引起了人對於自己存在感的疑問,就如《攻殼機動隊》裏,傀儡師以網絡生命體出現,衝擊了傳統對有意識生命的定義。加上電腦、機械人、複製人、資訊、Cyberspace 等等科幻元素,就必會更對傳統意義做成疑問了。

書包拋完了,但顯然「後現代」並非只是質疑傳統吧?從科幻角度看「後現代」還有些什麼?

相關連結:

由 Jacky 發表於 May 18, 2005 07:32 AM | 引用
本文的引用網址:
http://www.seezone.net/cgi-bin/MT/mt-tb.cgi/397
迴響

If u wanna know more about postmoderism, I suggest u to read the book from Stephen Brown who is one of the first authors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ism. I remember there is a journal about
postmodern marketing in 1995 written by him in which he compared the
different between modern and postmodern societies.

I hope it can help u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ism.

Posted by: Jacky 發表於 May 30, 2005 05:50 PM

謝謝提供,其實我對於後現代的興趣不算太大,只是很多科幻與後現代有關,又見有人在討論,順便拋磚引玉一下。

Posted by: Jacky 發表於 May 30, 2005 06:18 PM
發表迴響









記住我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