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跳五百天》裏,男主角失戀了,思想卻又清明了。仿佛看穿一切真相般,在公司會議上直指現在的流行歌曲、電影、甚至是賀卡等等,都在替我們「代言」,使我們不能自己講出自己的感受。結果就是那些流行文化裏說的故事,變成我們的真實故事。電影裏失戀要心如刀割,我們也就心如刀割。歌曲裏說戀愛大過天,我們便相信戀愛大過天。我們都活在謊言中,失去了自己。
我想起陳雲的《執正中文》,裏面說到「中文保育」很重要,因為言語貧乏,缺乏表達能力,因此令我們思想蒼白,不懂思考。而我們正正因為言語貧乏,所以便借用他人的語言「代言」,去表達自己的意思。但若果借回來的又是一套謊言幻象,令我們迷失,這豈不矛盾?
這是一件說不清的事,語言本作為思想的載體,卻又反過來限制思想的邊界。它們彼此互相影響,卻又保持距離。
在這裏,最好的做法大概就是嘗試「問到底」,以接近最真確的理解。例如「月亮代表我的心」裏的「月亮」究竟何所指?是眷顧?是溫柔?是緩慢?是指引?是盼望?是共享?是常在?「月亮」加上「心」又代表甚麼?只有嘗試層層剖開「月亮」,才能接近所謂真實。
然而卻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相,每個人的「月亮」都可詮釋出不同意思。因此所謂真實,只是指能讓自己真切理解而已。所以除了剖開,我還要第二步:重構「月亮」,用我們自己的理解,去描述去表達「月亮」。有時還要寫出來畫出來,用符合邏輯的方式,清楚有條地將腦中所想實現紙上。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確認自己真的理解了,真的擁有了「月亮」,納為己用。
當然除了自己埋頭苦幹,看他人的見解也是一途。多見他人如何理解「月亮」,更能看出其與我們的「月亮」有何分別,從而知道當我使用「月亮」表達自己時,人家其實是怎麼理解。而在溝通時,我們通常都會取大家能共同理解的部份,以避免語言的含糊。
只有經歷這一層層理解後,我們才能準確地「借用」人家的話,也了解到流行文化在推銷著一個怎麼樣的「現實」。這是苦工,但值得下。
相關連結: Days of Summer — 代言人
核心不在語言,而在生活。文化疲憊,風氣一面吹。狀似多元,卻像長不高的草。
如一個林夕代言幾代百萬人。不是說一人水準高低而是敗寡,賀卡、電視、電台,空間不大。而我們習慣了懶。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我愛你有幾分
你去想一想你去看一看
月亮代表我的心
月
有陰晴圓缺
@小奧 就是說懶這種習慣、文化、生活是如何形成?陳雲也好、佐治威爾也好,也認為語言是其中一環,語言的疲乏,令人們思想疲乏,反之亦然,惡性循環。
有時要理解語言、豐富語言,需要說者和受者生活之豐富和頓悟,只對著字面解剖有機會讚牛角尖,參考別人想法也未必真的就明。思考透徹,用顯淺的語言也可以說深刻的事情。
身為女人,月亮還有飄忽,時陰時晴,變幻是永恆之意。
@gloseep 也就是要理解語境
同意gsloseep說不能只看表面的。
語言功力是個問題,但我現在覺得更多是我們喜歡斷章取義、對號入座,是自戀自傷自憐而不能站在自己以外的立場去理解和溝通。
女人女人
首歌的精髓其實在
輕輕的一個吻已經打動我的心
深深的一段情教我思念到如今
其餘的
即使不說月亮
說螞蟻火星遙控器太陽眼鏡
都無分別的了
同理
陳一愕的語境被理解既是冷血是臥底
他說什麼其餘的意圖被理解被溝通
亦都註定落得仆街
是嗎?我以為是
我的情不移
我的愛不變
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沒讀過慧能指月的故事嗎﹖
又
你要理解語言
何不依據自身熟悉的環境著手﹖
在你面前電腦熒幕裡的是什麼﹖
都是語言
撇開文字語言之外
這些顏色那些圖畫
難道不都是電腦語言﹖
電腦語言不也與文字語言同樣
是促成溝通的媒介﹖
一個人對語言本質的領悟造詣
就決定了其對環境創造的潛能
你文章提及陳雲講的所謂語言保育
不過是當語言作為一種工具而已
思想的囚籠歸根結底
香港的本質不即是一個工具城市﹖
如同公仔麵人人都是可即用即棄的工具﹖
一個工具要如何掙脫作為一個工具的宿命﹖
是藝術
是呀,所以思想與文字「彼此互相影響,卻又保持距離」,一種隔空的操縱
是你個人賦予之的因果觀
非我觀點但不予置評
拜物小姐最近寫了篇文章叫白馬非馬
與你這篇文章相呼應
有興趣的話你不妨去他哪裡留言討論
腦中閃起這個: http://www.ai.uga.edu/mc/WriteThinkLearn.htm
謝分享
無以回報唯有逆耳忠言一句
這是一篇垃圾
尤其你作為一個科技人背景
它之於你就猶如葵花寶典之於東方不敗
要是你嚮往走火入魔那種所謂天下無敵則另當別論
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Arno Penzias對電腦有以下精闢觀察
若你不欲被機器取而代之
就別仿傚機器的運作模式
丟個問題給你去想
若依據你銜接的這篇垃圾所言
詩作為一種文體一早就該廢了
可是詩卻偏是人類文字的極致造詣
自己想
閃起的原因,大概是因為我小時候學習,也總是以書寫為主,亦同意當中說學習是一種解構與重構的這一部份。其他的,大概也是學習技術的一種指引,無關乎藝術
糾正一下
說那篇垃圾是葵花寶典倒是抬舉了
總之是叫你自宮來換取一些三腳貓功夫的壞東西
彌補一下推薦你這個吧
http://www.amazon.com/Understanding-Computers-Cognition-Foundation-Design/dp/0201112973/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59749273&sr=8-1
Google創辦人的師傅寫的
若你沒讀過
好東西
技術藝術之分在於
你要當機器還是當人﹖
謝, 沒讀過
雖然是八七年出版的
不過未曾過時
之前提及的Penzias說話
是取自這裡
http://www.amazon.com/Ideas-Information-Penzia-Arno/dp/0393333213/ref=sr_1_1?ie=UTF8&s=books&qid=1259751100&sr=1-1
雖然他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但這本是講電腦的
坊間那些推特來推特去的書本
大多是傳銷機器吹捧出來的垃圾
個人觀點當然
其實推特來推特去「資訊」同時
自身就形同了機器零件不是嗎﹖
坊間 Twitter 的書?沒有興趣呀, 都像工具書
玩 Twitter 像機器?有時候是,因為當你玩得熟了,發 Tweet 已淪為條件反射。但有時也為了啄磨那 Tweet 而蘊釀幾天。我覺得看 Twitter 還是從群體角度看才有意思吧?
好BLOG
interesting reflection ~
may i share ? 星願行動
http://www.unhcr.hk/tc/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