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Facebook 抓緊人脈網

這是一篇我給 《明報》 寫的稿件,刊於 2007 年 6 月 10 日「星期日生活 – In Internet」版 ,講的是 Facebook,但事實上我只有一個不多使用的 Facebook 戶口,說不上有甚麼用戶體驗,所以內容方便要靠自己多資料搜集充充內行了。事實上,網上社群到處都是,如何才能夠格加上所謂 Web 2.0 的標籤?我認為 metadata 是很重要的一部份,不過篇幅所限,只能略略帶過。

Facebook 抓緊人脈網

在近年,社會性網絡服務 (Social Network Service, SNS) 隨著 Web 2.0 風冒起了來,一些以人脈網絡為主的服務,更成為青少年新貴,其中在外國冒起得最快的就是 Facebook。根據 Kulveer 公司的今年五月所公佈的數據, Facebook 現時有大概二千五百萬個用戶,每天有十萬新用戶註冊,每月有六百億頁面瀏覽量,大概有一至二千萬用戶同時在上 Facebook。而根據 MarketingCharts 最近的報告顯示,Facebook 的市場佔有率只是僅次於同類網站的龍頭 MySpace 之下。

Facebook 是由哈佛大學生所開發出來的網絡服務,學生、教職人員等在登記後,可填入個人資料、聯絡、個人興趣,甚至是選修科目等等,有利於人們互相聯繫找人。在 2004 年服務一正式公開,便吸引了近半的哈佛學生登記加入,成為熱潮。創辦人漸漸將服務擴展到其他大學、高校等等,現已伸展到學校以外的地方,只要有電郵就可以登記了。大家在上面可緊貼朋友圈子內的最近動態,談天說地,分享生活。

社交網站其實一早就有,但為何在近年才急速冒起?以前的社交網站,比較著重的是「交友」一面,讓你很方便地認識到不同的人,但現在大家所說的 SNS 已非只是社交網站那麼簡單。在 Web 2.0 「以人為本」精神下,這些網站更著重於個人使用,他們不是要解決你「交不到朋友」的問題,而是要解決你如何與朋友有效地聯繫的問題,因此在功能設計上,都是以用戶為中心:讓你記下個人資料,發放消息,讓你信任的朋友內才能取得你的消息更新,在以你個人為中心的圈子內分享不同的資訊。另一方面,由用戶輸入更人性化後設資料 (metadata,即形容資料的資料,例如加在圖片上的標籤) ,電腦更能有效地採取運算,使搜尋、自動建議的結果更是準確,有助於加強聯繫。

誠如其他的 SNS 網站一樣,用戶越多就越有價值。除了大量人流可以增加廣告的收入外,準確而又細分的用戶資料,例如對書藉、音樂、電影的喜好、啫好等等,更是價值所在,其他公司可透過合作,有的放矢,很容易地接觸到其目標群眾。在此 Facebook 更開放平台,讓其他人可以在其上編寫不同的應用,得到很多廠商和服務所支持,發展潛力無限。例如用戶可在 Facebook 內讀寫 Amazon 上的書評,一按即到該站購買書藉、建立 Last.fm 個人音樂頻道等等。這不僅僅只是在 Facebook 上可以用到第三方服務,而該些服務也可以使用到 Facebook 裏的人際網絡,擴大用戶層面,找到更多機會。

Facebook 在香港不算流行,學生、青少年大都使用 Xanga 寫 Blog 和使用其 Blog Ring、相簿等功能,又或者參加各大討論區入面的社群等等。這主要因為社群本身已經好好運作,轉台誘因可能不大,其功能多多也可會讓人覺得比較難用。但事實上,如果能加入 SNS 的特性,使用用戶提供的各種後設資料,很多東西都可以更自動化操作,社群的連繫也可以更緊密。這當中除了可以有目標式廣告、更有效行銷策略外,服務間的互相整合,將會帶來更多更複雜用戶人口,商機無限。

回應

  1. "Facebook 在香港不算流行,學生、青少年大都使用 Xanga 寫 Blog 和使用其 Blog Ring"

    只是5個月的時間…我想事實已改變~
    facebook將會更普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