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我給 《明報》 寫的稿件,刊於 2007 年 5 月 19 日「星期日生活 – In Internet」版 ,原題是「自由的代價」。這次題目原本是討論 Blog 的「道德危機」,但下筆時漸漸變成寫網絡欺凌、起哄等等現象,已算是蠻離題…
自由的代價
「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條狗」這一經典名句,點出了網絡世界的一個重要特質:匿名性。我們可以開電郵、登記 IM 戶口、上討論區新聞組、玩網絡遊戲等等,而完全不需要使用到我們在現實社會上的身份。脫離現實的束縛,使我們感到自由自在。但當匿名性被濫用時,再加上網絡快速傳播、緊密連結的特質,無可避免地會出現種種網絡道德危機。
在匿名「保護」下,我們在網上的行為也比較大膽,言論甚至不負責任。有很多網友的用語,有時會偏向於粗鄙和不禮貌。在各大討論區上,經常可見各方由討論變成人身攻擊的罵戰。例如本地著名的日本文化 blog 「吳偉明的知日部屋」,每每在提及日本右翼、中日關係等敏感題材時,便會引來一大群中日兩方「憤青」留言謾罵,更試過被駭客入侵刪文,伺服器要暫停服務。
你或許會說,大不了離線就可以吧!可是網絡世界已經越來越貼近我們,會對現實做成影響。最常見的例子,就是 blog 的內容被網民或傳媒轉載。例如本地女生因一時發洩而寫的「殺父」言論,世貿其間有女警寫「有得打勁開心」等等,都曾大肆被討論區轉載或傳媒報導,這無可避免地會影響了他們的現實生活。
而在今年的三月,著名的程式設計師 Kathy Sierra 在她的 blog 裏收到網民的死亡威脅和恐怖圖片,使得她不敢外出,接連取消了她將會參加的會議演說。這件事引起很大迴響,使人更正視網絡欺凌 (Cyber bullying)。其中 Tim O’Reilly 更提出了「blogger 行為守則」,希望可以防止類似事件再發生。守則內容的其一部份,就是要我們為自己的言論負責,不作匿名留言。
另外,網絡的聚眾能力強,在短時間內不需統籌下,參與人數可以幾何增加。匿名使我們大膽,再配合此種網絡起哄的威力,後果難以預料和控制,是一把雙面刃。韓國就曾有「狗屎女」事件,事主不肯清理愛犬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留下的糞便,有人當場拍下她的照片,在網上公開。事件引起網民公憤,進行聲討,更將她所讀大學、個人和親友的資料查出,最後竟迫使她在壓力下退學,但她是否值得如此下場呢?另一例子,是用戶投票式新聞網站 Digg 最近發生被形容為「暴動」的事件:HD-DVD 被網民破解,其加密鑰被發布在 Digg 上,管理員將之刪除,卻引起網民反彈,不斷投寄以密鑰為主題的故事,一時間整個首頁都是密鑰。最後 Digg 冒著被有關公司控告的風險,表示不再刪文。先不論事情對錯,但 Digg 整天的運作的確被搞亂了。
這是網絡開放自由下的代價,以上網絡道德問題只是冰山一角,還有其他如欺騙、剽竊等等。經歷失序後,自然會有人提出規則加以控制。知日部屋便設立了「家規」,寫明條件會將不當留言刪除,以保持討論的秩序。blogger 行為守則,提出管制留言的建議,但這已引起一些反對聲音,怕會成為審查機制。中國大陸甚至在考慮網絡實名制,即每個 blogger 必需以你的真實身份登記,目的自是為了管制 blogger 之言論,但也更令人憂慮言論自由和私隱問題。
有人認為管制是不必的,因為自會有調節平衡,有人幹壞事,自然會有人出來說不是。我也希望自然調節是可信的,但卻難保一次又一次的失控後,令人有藉口套上一層層枷鎖,再加上科技貼身追踪,終於「老大哥在看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