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開卷筆記 – 社群媒體兩千年前

人是群體動物,就有社交需要,於是要互通消息,講講八卦,科技在不同程度上一直滿足我們這個基本需求。由奴隸做跑腿傳信,到印刷品,到電波廣播至現在的互聯網,在速度和距離都躍升不少,這讓我們覺得讓社會有了極大的轉變,對於印刷和電視一等「老媒體」我們也已有不少研究,以至於現在的新網絡社群媒體,我們有很多新想像。本書的作者回顧遠至兩千年的歷史,卻發現種種與網絡媒體的相似之處,原來我們的社交需求以至模式,其實仍不離其宗,因而我們可能可以鑒古知今。

相似的是我們談的事,都離不開新聞八卦,在古羅馬西塞羅便築起由奴隸當跑腿傳訊的書信網絡,以供身處海外的他可得知城中重要消,而他自己亦將信抄來,收藏轉寄,這些書信在後來給輯錄成書,讓我們看到當時消息傳遞的情況。那時用的甚至不是紙張,而是像刻板的一類東西,空間有限所以亦發展出不少短語。

奴隸傳訊如果說很有階級的意味,當時的平民卻另有他法作八卦,就是牆上塗鴉,會寫的當然是更多樣化的,但可能跟我們現在寫的差不多, 由到此一遊,到有味笑話,貴族八卦、時事評論、詩作、個人偉論等等。跟刻字板一樣受到空間限制,文體都傾向言簡意賅,與我們現在要寫推時的感覺,可能差不多。在這裏看到的是民眾的識字率上升,有助於這些八卦交流。

民主化

科技發展就是將一些以前可能是貴族階級才可有的,平民化到大眾手上,或以Lawrence Lessig的說法,是「民主化」。古騰堡印刷機在西方的影響,自然有極多的研究大書特書,但亦有人指出可能紙張的發明,才是使之真正發揮影響力的地方。作者在此引馬丁路德的小冊子,如何在宗教界一石捲起千浪。對照起上來,因為小冊子有更大的篇幅,所以可以收納文章,發表一些更深的更需要理論和推導的內容,這就像我們現時的 Blog。小冊子也會經常互相引用、回應,而因為其本質本為流行,所以亦發展出一些面向大眾的寫法,可能是要易明的,有sound bite的,標題黨的,其實也跟我們現在很像。

小冊子再加有一個聚合地,就相得益彰,就是文化研究經常提到的咖啡館,在歐洲風行一時,是知識份子的聚集之地,也是小冊子中心,人們佊此交流討論小冊子內容。這就如我們現在的社群網站的聚合能力一般。不同咖啡館可以有不同的主題,百花齊放。當時有些關注科學發展的知識分子,在這些咖啡館交流,並漸漸發展出科學期刊,以及之後出現的同儕審查制度,是科學研究上極為重要的一點,使得科學研究要在得到同行首肯之後,才可以被確認。

控制

這樣的平民化民主化的技術,其實讓大眾有更大的權力,這對於當權者當然很不是味兒。正如我們現在這樣,當時的小冊子文化,被很多人視為烏煙障氣,假消息謊話流傳的地方。這樣政府就覺得需要監管了,由控制誰能印刷,到給紙張賦稅,內容審批等等。法例立了,卻仍然有很多地下小冊子流通,批評政府做法。這裏有一個新的市場式觀點:應該盡量讓出版自由,如果說擔心出現壞說法,那就讓人們以真理回應,讓兩者較勁,而真理最後會勝出。

言論自由、出版自由,由本來是大眾都可以做的事,卻因為另一個技術發展而漸變中心化:廣播。做電台電視自然是有一定門檻,不是個個做得來。新聞報紙的出現,也靠著專業探訪團隊由全球通訊來通消息了。本來無線電曾經在民間流行,所謂的「火腿族」利用無線電進行廣播,但問題是頻譜有限,當軍方也有無綫電通訊時,便發現經常受到扞擾出事,所以政府最終要界入控制頻譜的運用。這麼一來,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廣播了,而是有限的少數人,這發展成我們現在的大眾媒體。

循環?

對於網絡,我們初時是充滿想像,這會帶來怎麼怎麼的革命。作者這樣地看社群媒體的歷史,讓我們知道現在跟古時,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我們習慣了權力集中於大眾媒體的年代。這樣對比之下,我們的社交需求,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們現在還相不相信「真理必勝」道理?網絡在經歷人人homepage到人人寫blog的年代,現在又大回到幾個網絡巨頭的手中,然後生出新的回音室、假新聞、政治操控、監管實名等等問題了。放任自由,還是需要管制,似乎我們仍是在此中遊走不定。

若以市場觀點,要讓競爭有效,就得讓人人有平等參與,那是分權而不是集權。現在新的集權現象,是因為技術之複雜,使我們為便利(也為實際運作,例如社交圖譜)而選用巨頭。會不會在技術再發展,又會回更分權的狀態?那是一個循環再循環嗎?

歷史能告訴我們的,是技術並不必然走向民主化,也未必順從我們的良好意願。

回應

Reposts

  • Fong Yun

Mentions

  • 2018開卷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