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談 Retweet

Twitter 裏其中讓消息流傳得最快的,是一項叫 Retweet (RT) 的發文格式 (華文網友稱此做「回推」或「銳推」,也譯得精妙),這個格式並非由官方發明,而是由用家們自行衍生出來。通常就是看到其他人的 Tweet,覺得很值得將這個 Tweet 回傳下去,就會用「RT @user: xxxxx」的格式發一個 Tweet。很多的 Twitter Client 也支持這種格式,所以只消幾個按鈕就可以 RT 了。

RT 成為 Twitter 的重要資訊,在茫茫 Tweet 流中更顯重要。它讓重要的訊息能自我增幅,在網絡遊走散佈,傳播力強,只消幾個 RT 訊息能傳到很多人那裏。通過分析 RT,亦能看到有甚麼訊息最流行,最多人談論 ,哪些人是意見領袖等等。配合 Twitter 的實時架構,我們竟然真能一竀網絡正在發生甚麼事,而不至於在資訊洪流中無奈地淹沒。RT 也使 Twitter 有別於其他如 Plurk、Facebook 的社交網絡。

Twitter 的 140 字短小精桿的特質,有利小單位訊息靈活遊走,但也成為 RT 的硬傷。同一段訊息幾經 RT 後,其首段會變成一串「 RT @user1: RT @user2: RT @user3… 」,若從資訊結構分析,這些都是原來訊息的元數據 (metadata),記述了 RT 足跡。問題是這些元數據佔了字數,令原來訊息不夠位置放。用家往往在 RT 時發覺超過了字數限制,就得修輯訊息,可能是修改 RT 串,也可能將原 Tweet 修短,兩者也帶來訊息流失。再者,因為 RT 的運作是基於最簡單的 copy and paste,所以也不能保證原 Tweet 沒有被人修改。而即使被人修改了,也難以追踪。另外也有其他如 RT 洗版、濫用等問題。

官方 Twitter 也察覺到 RT 的重要性,會正式支持 RT 功能。他們明白現行「人手 RT」(他們稱為organic retweet) 方法會令數據紛亂,所以官方 RT 會:

  • 確保原 Tweet 不會被修改
  • 將 RT 足跡這些元數據分開來儲存,並隱藏起來
  • 確保同一條 RT 不會在用戶 timeline 上重複出現
  • 讓用戶可關閉某人的 RT

這樣子,被 RT 的訊息就有了一個明確的身份,而不是成千成百的變種。資料被結構化後,確保了 RT 的原汁原味之餘,也留有明確的足跡,更易追踪。在這裏,可以更準確抽出有趣的統計資料,如最多人 RT 的訊息、被 RT 最多的人等等。另外,官方 RT 也避免了重複和垃圾的問題。

雖然如此,這官方 RT 卻不支持「留言」。用戶在人手 RT 時,有時會加上自己小小的意見再發出去。而官方 RT 因為沒有修改這回事,所以也不能新加留言。在此官方發言說,即使新 RT 出台,用戶仍可使用人手 RT 方法來傳遞訊息。這意味著未來在 Twitter 裏,我們會看到新舊兩隻格式的 RT 互相混搭 (如用官方 RT 接續一條人手 RT)。第三方開發固然可以由官方 RT 提取更準確的資料,但也似乎不能放棄字串分析舊有人手 RT 資料。而其他 Twitter 用戶端又會如何實作這個新 RT 功能?讓新舊格式並存?用戶會不會搞亂?會多人使用新 RT 功能嗎?

這個新 RT 方案,可算是 Twitter 誕生以來最大的改動,也可見 Twitter 的野心,一心想將 RT 機制完美化,使得來的資料更有用。試想 RT 其實就是類似一人一票的訊息推薦,換做 Google 的話效果近似於 Pagerank。為了「完美」,Twitter 也不惜要改變用戶習慣,使他們 timeline 出現陌生人,也沒有得留言。在新舊格式同樣通行的情況下,新 RT 會帶來新境象,還是破壞了 Twitter 的精簡「傳統」,產生混亂?

相關資料: Why Retweet works the way it does

回應

  1. 對於 twitter 來說, 開發者可能覺得這會令用家感到複雜, 尤其當 twitter 主張簡單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