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網絡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最初,網絡是一片混沌的文件海,各自連結各自組織。

人們說:來一點秩序吧!所以就有了搜尋引擎:分類的、排名的,各有特色。後來,Google 發明了 Pagerank,可在茫茫網海裏輕易找到有用和相關的資料,就此一統文件海,人人愛用。在這裏,是以文件為本。Google 在這其上賣廣告,快速地壯大起來。

另一方面,Facebook 看中了人們的社交需要,創生了另一個不以文件為本,而是以人為本的網絡,自成一角的私人網絡。我們將人際網絡交予 Facebook,跟朋友取得更緊密的聯繫。人們在 Facebook 上約人、分享相薄、建立粉絲頁、玩遊戲,也會將文件海的連結傳過來分享。Facebook 也在這個平台賣廣告,也日益壯大起來。

然後 Twitter 來了,她站在公開與私人之間,只做一件最簡單的事:發出 140 個字限的訊息。人們從文件海貼連結發訊分享消息。人們每發訊,就是一個小型的廣播,不過只廣播給追隨者,然後追隨者再廣播給追隨者,如此類推。在此,訊息短小精悍,容易消化,傳播極快速。意外地,在 Twitter 裏,訊息雖海量,但卻不時有重要訊息出現,也與世界一起實時變化。原因大概是 Twitter 夠簡單,人們只專心收訊發訊,不用噓寒問暖玩遊戲,以分享為本。Twitter 明白這些實時訊息很重要,也就加入搜尋技術,也開始嘗試在上面賣廣告了。

Google 看見 Twitter、Facebook,原來以人為單位的網絡更有用,心想為服務加入社交元素,所以搞了 Buzz。可是原來這些年來,人們已習慣分開社交網與現實人際網,所以電郵聯絡網絡,並不等於那個社交網,所以很多人對 Buzz 的設定很不滿,覺得他們在曝露私隱。

Facebook 看見 Twitter 的成功,也想 Facebook 總不能只顧在內家家酒,要擴展去公共領域,所以她們對用戶說「私穩不再是社交之常」,她們以個人化之名,使公眾更易取得用戶資料。她們簡化版面成為一道資訊河流,想令人們更專心地交流資訊。她們想吸納公共文件海的資訊,所鼓勵網站加入更多機器可讀的描述、加入「讚」的按鈕,令任何網絡文件成為一件 social object。這亦間接推動了語意網的建成。

Twitter 也有野心,但相對保守。她們在多年後的今天推出官方的用戶端。她們更新了 API,使人們更容易在網站加入 Twitter 功能。她們容許通過註解儲存超過 140 字的訊息,不過她們也許並未忘記其她們是如何走來,所以並沒有限制註解的格式,任由第三方開發以此發展,正如 retweet、hashtag 等功能。

雖然我很樂於現狀使用 Google、Twitter、Facebook 作不同的事,但故事還是會發展下去。她們會繼續互相合作、互相競爭,互相學習,至死方休。只有廣告商,仍是無處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