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美國印象

暑期去了美國朋友家裏渡假,沒有緊密行程,主要是 hea,點記一些美國印象:

  • 真正體驗無車等於無腳的生活,朋友充當司機。這當然跟美國地大有關,所以城市都規劃得很”扁平”,高樓不多。若香港是 3D,美國就是 2D (至少我住的地方是)。沒有太多高樓,感覺天空也闊些,少些壓迫感,當然也與心情輕鬆有關。
  • 每次出門都會有很明確的目的,去買東西、去吃飯、去玩,駛車所到的建築都有特定用途,沒有了周圍閒逛周圍看的好奇。
  • 因為這種規劃,所以 google maps 會很有用,大多是公路接公路,很多路都直接指到住家。朋友駕車時就時用 google maps 導航。
  • 每每以車代步,更覺美國人是肥得有道理的。想起某日本節目講到一些運動的誤解,就說到平時其實上班下班多步行合共三十分鐘就已經很足夠,其餘鍛鍊肌肉就可以了。這在日本當然不難,城市規劃都有利步行,美國的話就不行了。
  • 正好讀到這篇講鄭多燕,裏面提到美國的鍛鍊 program “insanity”,這我也在當地的電視廣告上有見。感覺是非常 intensive,據他們說是將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的高低強度間隔反轉,必會做到汗流浹背。然而,我更加覺得的是,可能是美國式的飲食,才要配以這麼激烈的減重 program 吧?正如上面說,平日多步行已經很不同了。
  • 可能美式飲食大都令人肥,但選擇還是有的。我在美國朋友家便是狂吃鮮菜沙律,超市的沙律菜價錢不貴啊。
  • 說到選擇,有一次吃拉麵,裏面有張表格,可以選湯的濃度、麵的硬度、走葱走蒜等,我就覺得是不是被選擇寵壞了啊?有時就是要吃拉麵師傅的專業配方吧?
  • 身在美國時看到林老師新聞,感覺唏噓。一件小事可鬧到如此大,足證大家都進入極敏感的狀態了?
  • 碰巧在美國這邊看了《林肯》的影碟,想起美國不是某一民族,而是一個大集合,而人們是靠理念走在一起的,至少在開始時是這樣。香港近年說起本土意識,有人甚至要跟中國劃清界線,這又引起另一些人覺得忘本得太過份。對於近一代,民族主義起不了作用,文化和生活形態都差太遠了。要聯合沒有民族感的人民,或許需要更崇高的理念。
  • 這次行程有去看大峽谷,中途也在賭城留宿。看著賭城誇張建築,大可以用鄙視眼光,覺得是金錢堆砌,紫醉金迷,但今次卻覺得儘管如此,這裏還是有很多人的心血,他們建造時或許只是單純想做到最好而已,有時覺得這份心情還是值得欣賞的。
  • 大峽谷自然是景色壯麗,而且崖邊也是沒有欄杆,站過去拍照也有些腿軟。這令我想起香港某些休憩公園,池邊卻是欄杆滿滿的…
  • 這次有去環球片場,有些新式遊戲都有用 3D 眼鏡了。變形金剛機動遊戲基本上是一架車加上幾個巨大的 3D 幕走來走去,但感覺不錯,很有身歷其境之感。片場遊覽車也有一段是金剛,車駛到一個黑黑的隧道,車兩邊都是巨大的 3D 幕,看著金剛戰暴龍,配上車會震動,感覺很新鮮。可以想像是未來會有更多這類配以 3D 影畫的機動遊戲,成本不高,需要用地也不多,而且舊式裝置 (如片場遊覽車) 也可容易改裝。當然美中不足是哪管 3D 有多迫真,也都只是虛擬體驗。
  • 美國西岸天氣很清爽,即使溫度高也是很舒服的。朋友也說,他這邊其實蠻好住的。
  • 途中有位朋友說他在三藩市,問我會不會過去,不過路程也不少,所以沒有。回來碰巧就有關於 hyperloop 的新聞,說連接 LA 與三藩市只需半小時。

*